古埃及金字塔承載著人類對死亡與永恆的無盡探索,高聳入雲的四角錐體既神聖又壯觀。這種形態深深觸動美籍華人建築大師貝聿銘(1917-2019)的靈感,成為他標誌性設計語言。
貝聿銘首次嘗試將金字塔融入建築設計時,是為甘迺迪圖書館構思(約七十年代早期)的其中一個方案。這一設計彷彿是守護已逝總統靈魂的橋樑,將其光芒傳遞給後人。雖然命運未能使此方案實現,卻為貝氏未來創作埋下伏筆。

1983年,他設計巴黎羅浮宮透明金字塔入口成功落成。棱角分明的玻璃結構,由79塊梭形玻璃組成,既閃耀著現代光輝,又流露古老靜謐。陽光透過玻璃塔穿往地下空間,讓未來與歷史在此交匯,猶如映照深埋千年「陵墓」中的藝術寶藏。或許,這便是貝聿銘創作時的構思。

1989年,香港中環的天際線迎來了一個新地標。出身蘇州世家的貝聿銘,父親曾任香港中國銀行創行行長,童年隨父住港記憶猶新。此次「衣錦還鄉」,他以「竹」為靈感,讓象徵「節節高升」的東方意象成為設計核心;四角錐體更再次登場,化身為竹,由蘇州庭園伴隨著的基座上分成四組漸次攀升,更以創新的結構體系襯托鋒利的外形構造。

山坡上,中國銀行後門入口,陽光穿透巨大玻璃窗灑下,在大堂地面投下斑駁的光影。沉重的拱形穹頂下,自動扶梯徐徐下降,視覺光圈在光暗間調節。建築詩人再次塑造羅浮宮透明金字塔下的那種靜謐與深沉,引領通往深不見底的意念空間,底蘊蘊藏萬千財富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