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傷害了身邊人,覺得內疚,懺悔後知道必須進行自我大革新,才能避免重蹈覆轍。於是,他去學習「修行」,看修心書,參加靜修活動,去走某大師當年走過的修行步道,希望退減自己的慾念和罪孽,以為便是最好的善後。
可是,當他覺得開始定下來,不再容易被慾望、內疚或身邊人的負面情緒影響了,向身邊人訴說時,原以為會得到接受和支持,終於為對方改變了自己,應該能令對方安心吧,誰知對方反而更難過,失望地說:「你傷害了我,卻丟下我一走了之,修甚麼行只是令自己感覺良好。你覺得已變好是你個人的事,你卻沒有為我做過甚麼令我變好啊!你還是一個自私的人。」
身邊人的責難當然令他受挫,卻也說中了一半事實。雖然他不一定是出於自私,卻忽略了最重要的事:應先照顧受害者的感受和需求,不是不理他自己去修行。個人修行不代表已善後。懺悔不應是自我完成的,善後從來不是單向的調校,不能只顧內在的修煉,需要先去或同步為受害者做補救。
道理就像欠債一樣,要有還債的計劃和行動,而不是先走去潛心修行。跟債主協議具體的還債方案,逐步履行,同步努力改善自己一貫不善理財的陋習,這才是善後的正途。
如何才能令被你傷害的人「收貨」,會原諒和接受你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因為雙方都可能對補償有不同的價值觀,重要是誠意,面對面磨合,不再逃避責任。還債從來不容易,處理不善可能更傷人。
本地及國內著名心性治療師作家,
著有《也許你真的不如你所想那樣》等。個人Facebook頁:素黑(Su H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