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子道上的建築保育
太子廣東道1235號旁的戰前建築建於1930年代,屬於殖民地時期的典型城市化產物,其建造形態與歷史語境,共同構成香港城市發展的重要見證。該建築頂部的「1930」字樣牌匾已斷裂為二,其斑駁牆面與風化痕跡,象徵都市更新進程中的時代經歷。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是該建築的鼎盛時期,可想像當時廣東道街區人流熙攘,西方與本地文化交織,行人服飾包括長衫馬褂、西裝禮帽,亦有蜑家婦女頭戴藤帽背孭孩童穿梭其間,當時此「摩登」景象見證著此建築物的誕生。
該建築作為殖民地時期典型的騎樓建築,結構融合華南風格集大成西方新古典元素,特徵包括伸出行人路騎樓、纖幼支柱及造型欄杆等細節,反映當時建築方式與美學特徵。隨著城市化推進,此建築的另一半結構已於二十世紀中葉的城市更新中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幢1960年代的唐樓,形成新舊並置的建築格局,詮釋城市空間中歷史記憶與現代需求的張力。相片中六十年代唐樓底層的商舖2nd Half招牌無意間成為此段建築歷史境遇的隱喻,象徵其作為建築物,更替在現代城市中的必然地位。
該太子道戰前建築(見圖)於2010年1月22日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此評級標誌其文化遺產價值獲確認,儘管三級評級優先保護力度有限,仍顯示官方對其歷史意義的認可。在保育意義上,該建築不僅是一個樓宇結構,更是城市歷史與集體記憶的載體,其存在反映香港快速城市化進程中對歷史建築遺產保護的努力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