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伴侶吵架,如何表達情緒又不傷害對方,是一門學問;在小孩面前與伴侶吵架,如何不傷害對方、影響孩子,是一門更加高深的學問。
在婚姻及家庭治療的理論中,父、母、孩子,本身就會形成一個「三角關係」。因為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親密程度不一定是恆定的,有起、也有伏。當二人出現衡突,很容易就把第三者拉進關係中,吐苦水也好、求安慰也罷,釋放負面情緒,紓緩關係的緊張感。而在一個家庭中,例如夫妻爭吵,孩子夾在當中,與孩子較親密的一方很容易就把孩子牽扯進來,數算另一方的不是。可是,小孩子沒有辦法處理成人這麼複雜的負面情緒,也就很自然的越加疏遠另一方。久而久之,孩子與父母的關係,不再是「等腰三角形」,而可能是越傾向某一方,變成「不等邊三角形」孩子可能為了安撫眼前的父或母,而壓抑心中對另一方親近的渴望,不必要的心理壓力,長遠對其成長會有一定的影響。
所以夫妻爭執不能完全避免,只能盡量減少,尤其在孩子面前。而即使爭吵時不被小孩看見,爭吵後別要數落對方,也別要孩子做傳聲筒、做分析員、做調解員⋯⋯想家庭關係維持最穩定的「等邊三角形」,父母雙方既要維繫與對方的感情,亦要顧及孩子與伴侶的關係。
正正因為進修「兒童與家庭教育」,認識這個家庭鐵三角概念,早幾天晚上我和丈夫小吵了一場後,左右仔表現得和我站在同一陣線、同仇敵愾之勢,我慎重向他們解釋爸爸媽媽雖有爭吵,但還是深愛對方。不向孩子談論對方的不是,保住他們的親子關係。大人之間的事,大人還是自己解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