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日報》推行訂閱制接近1個月,靠藝人出軌短片把訂閱人數推高至超過2百萬。我希望訂閱制最終會成功,證明內容有價,讓內容生產者可以在市場機制下生存到。但我擔心靠八卦短片推高的訂閱人數,未必能證明訂閱模式可行,發展成可持續性經營的商業模式。
用話題短片吸來的訂戶,未必能以其他內容留住,特別是實行收費之後。現在訂閱仍是免費,不知何時收費和收費多少,收費後便會見真章。在經濟學上有「penny gap」的概念,免費和收費讓需求產生巨大的落差,當年香港實施膠袋稅,雖然只是5毫子,但已經令膠袋使用量立即下跌9成,便是一個例子。
當然,如果訂戶下跌9成,20多萬受眾仍是不小的社群,如果能收取可觀的訂閱費,廣告量又不減的話,也許會有生存空間。但我擔心這只是樂觀的估計,如果願意付費的少於1成,廣告價和量都下跌的話,便可能兩頭不到岸。
以話題短片維繫這班訂戶,內容的持續性也不容易維持,值得炒作的新聞不常發生,這樣經營好像有點等運到。而且內容有其轉發性的特質,即使不是媒體的訂戶,也能從二次創作和其他媒體或用戶的轉發,看到短片的內容,願意付費先睹為快的人不知有多少。
大眾傳媒的內容雜亂且沒有必看性,也是收費模式的一大障礙。如果要推行收費制,我認為小眾內容低成本操作比較可行,但媒體的經營者都希望有影響力,未必願意從小眾出發。
廣告人/周二、四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