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年尾最能解決題目荒的,莫過如乜乜十大物物十大的年度回顧,今年更是十年一代的結束與開始,不只是年度,更加是年代回顧。俗語都有說十年人事幾番新,回望這十年時裝界的變化,當中經歷不少觀念變革及洗禮,比起只掛住邊對波鞋熱炒,更值得回顧及探討。
最初是紐約哈林區做bootleg起家傳奇人物Dapper Dan的經典作品,給Gucci美其名致敬,事件以Gucci高調邀請對方合作冰釋前嫌,而且還締造出相當成功的聯乘系列。但Gucci一而再再而三出現文化挪用事件,包括引起軒然大波的「Blackface」balaclava面罩,以及挪用自錫克教文化的Indy Full Turban頭巾,都引來相關種族及宗教團體指責。
除了Gucci,就「黑臉」這個黑人文化的歷史傷痕,不慎踩雷的還有Prada;而Kim Kardashian最初為自家內衣品牌定名為Kimono,引來大量批評,包括京都市長門川大作致公開信中,要求她放棄使用代表日本的和服名字,Kardashian屈服,最終命名她的品牌為Skims。還有LV的Michael Jackson系列,Givenchy的「吊頸」飾物靈感,通通引來指責批評,究其因由,都是品牌對世界各地不同文化宗族社群的理解和尊重不夠,隨意徵召及引用別人的文化,便隨時落得道歉及收回的下場了。
包容及多元成為常態
2010年代有關包容及多元的分水嶺時刻,莫過於Victoria’s Secret年度內衣大騷終於壽終正寢,同時期Rihanna的Savage x Fenty內衣騷,採用不同體形、膚色、性別模特行騷,代表著單一女性美標準——年輕、高、瘦,但胸部豐滿,已隨著維多利亞的秘密黯然下台。雖然大牌子的天橋陣容仍然大部分是高、瘦、平,但法國也立法禁止過瘦模特行騷,美國牌子的天橋例必有跨性別、plus size的模特出現,美容界方面更是跨性別人士或性別流動人士輩出,2016年,CoverGirl找來James Charles作代言,成為品牌首位男性代言。
Normcore、街頭與Gen-Z
次文化抬頭成為主流,Normcore的平凡隨意,街頭的叛逆,Gen-Z獨有的互聯網文化,本來是時尚的相反,始終給時尚吸納成為主流,任何本來有、就算微小的反叛力量,最終都會給消弭、消化及消費。由Normcore帶起的老套過時打扮,Dad jeans/Dad shoes,進佔到大牌Balenciaga的天橋上;超牌一連串吸納板仔街頭的舉止,LV x Supreme、Dior Men x Stüssy……將本來屬於街頭的反叛力量消磨,成為追逐名氣名牌的玩意;屬於Gen-Z一代的文化,具有社交媒體連接的超高感染率,一個E-Girl畫上黑翼眼線,彩虹色漂淺髮色及面上貼心心motif,在TikTok或IG傳開後,馬上就有其他E-Girl仿效,又或者VSCO Girls的興起,都觸發另類的潮流及美學標準。
Logo與消費主義
在Normcore另一端,千禧一代對懷九十年代的舊情有獨鍾,再次進入logo狂熱症。2010年代後半階段,logomania重新返回時尚的中心點,Gucci的紅綠標帶狂熱,Vetements備受追捧的DHL T恤,Dior重新發表鋪滿logo的Saddle Bag等等,一切以能見度為準,滿足擁有名牌的虛榮心最重要,追求美感或低調奢華唔該借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