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文談到一些育兒的經驗,我說很多家長因為孩子的小學成績而影響關係,這是很可惜的。當我跟其他家長分享小兒的故事和我在這方面的看法時,他們總是說如果小學的基礎打得不好,中學更加追不上。
我不否認基礎的重要性,但我對基礎有不同的理解。兒子讀的是生物醫學工程,眾所周知,工程學對數學的基礎要求很高,但兒子在小學的時候,數學的成績並不出色,即使是現在,他的心算仍不太好,經常弄錯很簡單的算術問題,但這對他在中學甚至大學的數學表現卻沒有影響。
人類學習並不是直線的,而且每個人有一定的差異性。但課程的設計卻是千篇一律,每個人遵循着同一個課程學習。即使是課程的設計,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需要不斷改良和優化,對於甚麼是甚麼的基礎,也會作出微調。
我對於基礎的理解是,能讀得懂的就成了自己的基礎,然後在那個基礎上再累積新的知識。暫時不懂的,可以先擱在一旁,日後知識累積得多了後,也許再讀便會明白。就算永遠不懂也不是甚麼大不了的事情,日後進修或工作,就避開自己不懂的範疇。
上一輩教育並不普遍的時候,一些學識淵博的人,根本連中學也沒讀過,他們也只是邊做邊學,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學習也能修成正果。不要迷信小學成績不好,中學便沒希望。
而且自信的基礎,比學術的基礎更重要。當孩子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人,發掘到自己的興趣,自然會「補習」那個範疇需要的基礎,小學的課程那麼簡單,青少年或成年人可以在極短時間便學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