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護署貿然決定捕殺野豬,其果斷迅速令人譁然,手起刀落,政策由公布到推行是三兩日的事。此舉引起社會各界很廣泛的討論,不限於愛護動物人士,上上下下不同階層由學者到師奶到九歲小朋友專家非專家意見百花齊放,這本來是多元社會很可喜的現象。可惜這是發生在政策霸王硬上弓執行後,而不是在諮詢期。因為政府根本沒有諮詢過。
以前在我成長的香港(即使在97後),政府想推一項新政策,快則一兩年,慢則三五七年。因社會很難只得一種聲音,政府要很努力向不同持份者做遊說工作,軟硬兼施。最後當發現政策與民意相距很遠,或所謂「唔夠票」,政策就可能胎死腹中,要重新包裝過再捲土重來。這可能是「民主社會」要付出的代價,行政效率會慢了點,但至少民意「表面上」會獲得尊重,社會上的凝聚力就自然很強,因為我們曾經表達過,參與過,過程中熱烈的討論令普羅大眾都明多啲,知多啲。最後贏輸都要口服就算心不服。記得2013年,漁護署建議修例發牌給寵物私人繁殖,動物界分成正反兩大陣營,發起了為期三年的輿論戰,雖然最後是親政府陣營勝出,政策還是通過了,但我必須尊重遊戲規則,大家都立即將焦點放在政策執行上。
今日新香港,是你一覺醒來,忽然知道政府的野豬政策來了一個掉頭急拐彎,由友善到兇殘,可謂非常突然,當大家還在整理一套完整論述想和政府來一個理性討論,野豬已一家大細返魂乏術了。
這已經不是對與錯的問題,也不是誰勝誰負的問題,而是我感到很迷失,究竟作為一個市民,我們是在扮演一個甚麼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