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兵馬俑遇上環保胡琴
香港三四月藝術季如火如荼,Art Central與Art Basel的當代藝術盛宴之外,香港中樂團在香港文化中心舉行「彭修文作品專場 II」音樂會, 呈獻一代宗師彭修文三首經典之作,包括其改編的《圖畫展覽會》與《繡紅鞋》,以及原創民族管弦樂鉅作《秦.兵馬俑》,向這位影響深遠的中國民族音樂大師致敬。
同時,樂團將攜手觀眾挑戰「累計最多人體驗環保胡琴系列」的可持續發展世界紀錄,見證音樂與環保科技的結合。
彭修文被譽為「民族音樂大師」,畢生致力於民族管弦樂的創作、改編及指揮工作,曾創作及改編超過四百首作品。通過借鑑西方古典音樂的和聲學、配器法和樂隊編制,他建立了影響深遠的「彭修文模式」,成為中國現代民族管弦樂的奠基人之一。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彭修文多次與香港中樂團合作,並擔任客席指揮。現任藝術總監閻惠昌曾是他的弟子——從上海音樂學院求學時的仰慕,到成為入室弟子,再到1996年師徒二人同時被任命為香港中樂團正副音樂總監。可惜彭修文在任命次日病逝,閻惠昌臨危受命,繼承恩師遺志。
今次音樂會的另一亮點是「環保胡琴體驗」。香港中樂團樂團自2005年開始研發出第一代環保高胡,至2009年整體完成,登場比利時音樂節,揚威歐美,更於2012年獲國家頒發「第四屆文化部創新獎」。環保胡琴系列一共有五組,包括環保高胡、二胡、中胡、革胡和低音革胡,這些都是樂團編制中常規樂器,以可分解的PET聚酯纖維取代傳統蟒蛇皮,確保樂器在不同氣候條件下保持穩定的音色與演奏性能。作為全球唯一全面採用自行研發樂器的樂團,香港中樂團將於本場音樂會全程使用環保胡琴演奏,以樂韻喚起大眾對氣候變化的關注,並響應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
音樂會當晚,樂團將於入口設置「環保胡琴系列」展區,由專人講解胡琴的創新技術與環保材質,讓觀眾近距離欣賞並親身體驗這款由香港中樂團歷時20年研發的環保樂器,見證樂團如何結合藝術與科技,為中樂開創可持續發展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