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談到碳普惠,因為主要涉及個人、自願和日常生活上的改變,大家比較有興趣。但其實2021年7月16日成立的中國國家強制碳交易市場,暫時並未接受私人碳普惠直接交易。今期與大家探討的,反而多一點是企業方面在碳交易上的機遇。
如果企業真的希望接入未來碳市場的話,筆者提議大家要認真考慮,先為自己企業成立「碳帳簿」。理論上每一個個人,也可以為自己的生活,成立一個屬於自己個人的碳帳簿;在個人層面,也可以稱為「碳帳戶」或「碳信用」。
這個道理其實很簡單,就是先為自己企業做一個基準線,展示及標記自己的起點。否則將來你無論做得多好,走得多遠,可能待你時較前的位置,卻被認定為你的起點,那麼以前的一切努力,等同白費。
所謂碳帳簿,道理就如我們公司財務帳簿一樣。財務帳簿就是把公司的財務活動一一記錄下來,以便會計師、核數師、政府、商業夥伴等,在有需要時作出證明。如果企業將來要接入未來碳市場,同樣道理,也應該早早把公司的各項碳活動記錄下來。否則「碳」這個看不見、摸不着的抽象東西,它的擁有權、數量、交易、買賣等從何談起?
問題是,現在全世界並沒有一個統一的碳帳簿模式,更遑論有一套大家公認,而且還有共識的紀錄及計算方法。如果沒有上述這些基本條件的話,交易從何談起?就算某企業確實在減碳方面貢獻良多,在審計方面,負責審計的機構也沒有一個適當可用,又被廣泛接納的標準及工具。
碳帳簿沒有國際統一形式,也不一定是壞事。因為國際上的碳交易市場經已運行,在碳中和的大前提下,「碳」就一定及肯定會被交易。如果沒有國際統一模式的話,那麼只要企業能夠拿出一個合情合理、真實可信的紀錄,在自願市場上的交易,到目前為止都是可以接受的。一日未有國際統一的標準,這些合情合理、真實可信的記錄,在自願市場上交易,仍會繼續被接納。所以企業愈早成立自己的碳帳簿,把自己企業的起點(基準線)記錄下來,對企業來說,肯定是百利而無一害。
房中大象:
既然碳帳簿這麼重要,為何很多大企業和跨國企業,都好像沒有高調實行?
碳帳簿內,記錄能源的容量,是很關鍵的環節;而清潔再生能源,是很多國家達到碳中和的重要手段。究竟這些清潔再生能源,將來發展的情形如何?它們對我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又有甚麼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