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跟大家提及,大部分國家已經有碳交易市場,而碳交易市場又有公開且透明的信息與碳交易價格可供參考。如果你的企業可以證明你是「負碳」企業的話,遲早一天,你企業手上,或準確一點,你企業財務帳簿裡的這些碳,將可以參考交易市場的價格,計算入你公司的資產負債表中的資產之內。這有點像公司的汽車和股票一樣,大家都是有價有市,又可以自由交易,為甚麼就不是資產呢?當然,這裡還有一個大前提,就是有要有一個成熟的自願碳交易市場,而非官方主導的監管市場。
當然,要實現這個資產價值之前,企業還需要有一個碳帳簿,就好像公司的財務帳簿一樣。雖然現時全球沒有一個統一的碳帳簿規格,但大家看待碳的底層邏輯是大同小異的,就是以計算企業本身直接或間接所生產的碳排放為基礎。
既然這些算法底層要求是比較統一及明確的,而碳中和是世界各國一致同意的大方向,所以在碳中和的道路上,碳帳簿是必經之路。因此計算碳資產將會是順理成章、最合理不過的。
至於站在個人層面,很多國家及城市均已推行碳普惠(前幾期已經討論過)。無論在鼓勵每一個人在生活中減排,或懲罰在生活中超額碳排放的個人,按現時的趨勢,遲早也會為每個人的行為計算碳足跡。也就是說,可以計算人一生之中的「碳生涯」。
房中大象:
雖然各國都有碳交易市場,但卻互不相通。所以造成一模一樣的碳,在不同的國家,交易價可以相差10倍。如果有朝一日,各國碳市場打通了,那對企業手上累積了的「負碳」,又代表了甚麼?
現在減排,都是國家主導或規定的。是否人類自己,就不能自願地做出正確,有益未來自已人類的選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