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期談到的海洋及藍碳,確實可以有效應對氣候變化,及為達到碳中和提供很多可能性。但我們也不能忽視,就在我們腳底下的機遇。是的,我所指的就是「地熱能」。簡單來說,「地熱能」就是把地底與地面的溫差並加以利用,然後化做能源使用。
我們從以前的燒柴,到現在用化石燃料(例如石油、煤與天然氣等)作為能源的主要來源。然而為了應對氣候變化,所應用的再生能源,主要是太陽、風、水和氫等,但上述每一樣都有其缺點,例如不穩定性、危險性、破壞其他自然環境及成本高昂等弊處。故此一直有人研究,能否把利用地底高溫的特性,好好利用並化做能源?
現在利用「地熱能」的思路,簡而言之,就是在地面打通一個孔洞直達地底。然後利用地面及地底的溫度差來產生能源。通常在地面鑿穿一個直徑大約15至20厘米的孔洞,直達地底10公里左右,再讓地底的高溫將冷水加熱,帶動發電機發電形成動力。水利用後,還可以重新回到地底加熱,循環不息。
不過「地熱能」亦不是這麼好利用的,因為愈接近地底,地質愈堅硬,同時溫度愈高及壓力愈大。要鑽洞深入地層所要的成本,就是一大筆費用。加上以現階段技術來說,長時間不斷的與地面作物理碰撞的鑽頭,損耗十分快,變相成本相當高。所以大家就算認為建議很好,但往往被批評為可行性低。
至於「核聚變」,相信大家都可能有聽說過,尤其是喜歡科幻小說的,都知道它最有可能成為未來最大殺傷力武器。雖然它具備高度破壞性,但若然使用得宜的話,例如用它在地面打開孔洞,進入地底。這是一個沒有物理摩擦的過程,所以毋須更換甚麼鑽頭,物理損耗近乎零,因此成本效益比較高。
但這也並非天方夜譚,因為最近美國麻省理工(MIT)就已經宣布相關技術取得重大成功。套用美國核聚變行業協會總裁Andrew Holland在2021年9月的宣布,就是用了「大事」兩個字來形容今次的科研成就;剛巧今年6月28日,麻省理工官網亦報道,他們的科學團隊已經研究利用核聚變中的高強度電磁波,將石頭加熱到消失為止。所以筆者並不認為去年Andrew Holland用了「大事」一詞來形容,有任何誇張成分。
據估計,如果使用核聚變技術鑽開一個相同直徑及深度的孔洞,費用成本比用傳統的鑽頭,或可節省近50倍有多。而且這種基本不佔用資源、沒有污染、極少碳排放的選項,還可取之不盡、用之不絕。最關鍵的是,他們的廣泛應用,可能從此改寫人類歷史。
房中大象 :
中東就是因為豐富的石油蘊藏量,在最近100年來,由一個資源貧乏的沙漠地帶,搖身一變成為不單止富甲一方,而且在政治上還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如果核聚變技術能夠將「地熱能」變成將來的能源,這在政治上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大家有否細心思考過,「碳中和」的本質是甚麼問題?是氣候?經濟?政治?還是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