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大學擔任職涯咨詢的時候,遇到了A和B兩個學生。
A同學是學系裏被歸類為菁英的學生,因此學系安排了一系列針對性的workshop和模擬assessment centre 幫助他們熟悉行内一些較前列公司的入職面試,希望讓他們更容易取得offer。學系的做法當然非常貼心,但似乎未能得到A同學的關注。活動當日我負責5位同學,其中A同學遲遲沒有出現。因爲機會難得,學系的同事致電給他,得到的回覆卻是來自懶洋洋的語調,表示自己今天沒空出席,對話中不但沒珍惜這次機會,不覺得這些活動對其有何重要,亦沒有對浪費了學系資源感到抱歉,言語間更將自己缺席歸咎學系在活動前沒有電話或電郵提醒。
之後我在一場普通的單對單職涯咨詢遇到了同學B,一般來説職涯咨詢我會問對方對將來進入職場有甚麽想法,還是希望繼續進修等,以便了解其取向和提供建議。但整場咨詢下來, 我聽到最多的是我父母覺得我應該加入甚麽行業、我問同學打算找哪類公司的工作機會,卻一直沒有提到自己的想法。
這兩個同學令我幻想,如果他們繼續抱持這些想法和態度發展下去,就會演變成職場上兩類你非常不想遇到的同事,職場巨嬰和永遠沒有自己想法的人。職場巨嬰一般非常沒有禮貌和基本待人接物的技巧,自視過高,不接受批評和不願意跟別人學習。而沒有想法的同事,不但無法為團隊貢獻,組織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也比較低。
當然這些做人態度和思考模式一般是從小到大培養的,能否改變就看你自己能否發現問題,也就是首先需要有自省的能力。我發覺非常多成功的人都具備自省能力,因此他們能盡快發現自己的問題,並作出修正。那麽當他們有目標想要達成的時候,通常能有效率的往前邁進並且不會偏離航道太遠。
無論是進入職場還是作爲一個成年人活在這個社會,軟技巧都比個人能力來得重要。無論你能力有多高,如果沒有適當的軟技巧,你會發現你一般只能當個個人貢獻者,而無法加入甚至管理一個團隊,甚至晉升到某一個層級想要再往上也很困難。而同時不同的人會從他們的角度給你很多意見或建議,但我們必須懂得進行分析和思考,才知道哪些可以採納哪些聽聽就好。最重要的是,就算你只是學生,但已經是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你需要為你的決定和行爲負責。因爲你的決定和行爲代表你自己,也正向別人反映出你是一個甚麽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