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2025-04-10 04:30:09
日報

誰來照顧「照顧者」?

分享:
誰來照顧「照顧者」?

誰來照顧「照顧者」?

香港已步入「超級老齡化」社會,每五人中便有一名長者,而女性平均壽命更比男性長八年。隨之而來的,是龐大卻被忽略的「護老者」群體——他們背負著照顧長者的身心重擔,卻在社會資源的斷層中獨自掙扎。  

最近,我參與了由「生命熱線」進行的護老者照顧壓力調查。該機構訪問了九百多名護老者,結果顯示:四成受訪者近乎全天候照顧長者,每周時數達21小時或以上;37%的護老者處於高負荷狀態,而34歲或以下的年輕照顧者中,近半感到極大壓力。更令人憂心的是,超過一成半的受訪者出現焦慮或抑鬱症狀,甚至曾有自殺念頭。  

深入分析發現,與長者同住的護老者中,37%承受高強度壓力,其中34歲至50歲族群的比例更高達五成。他們平均每周照顧時數超過21小時,部分人更出現抑鬱、焦慮,甚至自殘傾向。調查亦顯示,在職護老者及女性照顧者佔多數。  

 「看到卻用不到」的支援困境  

在發布會上,化名Maria的在職護老者分享了她同時照顧認知障礙母親、工作與進修的艱難處境。她無奈表示,非牟利機構的服務多在平日提供,周末想喘息卻求助無門。疫情期間情況更為嚴峻,日間中心停運、母親夜半頻繁醒來,使她長期處於「繃緊衝刺」狀態,直至某日才驚覺自己「壓抑到絕望」。  

adblk7

「生命熱線」呼籲僱主提供彈性工時,讓護老者能兼顧陪診與休息;同時建議擴展24小時支援服務,主動識別高危家庭。例如「逆風導航計劃」便透過外展輔導,為隱性護老者提供情緒支援。  

老齡化社會的未來,不該建基於護老者的犧牲之上。當我們提倡「老有所依」時,是否也該確保「護老者有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