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辦公室的一員, 你有沒有試過由上班到下班所有工作時間都被會議侵佔,然後終於到下班時間了才終於有時間靜心做自己的事?不同的工作會議到底是可以加快討論和溝通流程,提升效率;還是大家只是為開而開,浪費時間?根據組織心理學家Steven Rogelberg 和科技公司Otter.ai 一項在美國進行的調查發現,一個機構平均一年投放了8萬元美金在不能提升效率的會議上。如果公司選擇減少會議時間,讓同事無需出席不必要會議,則每年每位同事可將等同於二萬五千元美金的時間轉投其他工作。如果你正被過量的會議霸佔時間,又有什麽方法可以拯救自己出深淵呢?
安排「無會議時間」
一星期五天的工作周,如果每一天都有會議的話,每天能專注進行其他工作的時間就會減少。英國雷丁大學有研究發現,如果員工每周有1-2天「無會議時間」 ,員工滿意度會大幅增加50%,工作壓力會減少26-43%,同時他們會覺得工作自主性提高,更能夠掌控自己的時間。如果你正被大量公司會議纏繞,建議你為自己製造「無會議時間」,就好像上大學時會盡量把課堂時間集中一起,以空出Day Off時間一樣。類似的工作編排讓你更能集中精力應付不同類型的工作,可以有不受干擾的靜心工作時間之餘,會議時亦可以確保自己全程投入。
重新審視定期會議的必要性
不論是公司、部門、還是某個進行中的項目,都可能會有定期會議。一開始大家可能會設定一個定期開會的時間,不過隨著時間久了,工作進度和需要跟進的事情可能各有不同,而每次會議内容牽涉的人也可能會變化。因此即使是定期會議,都應該定期檢視一下需要隔多長時間進行下一次會議,或者需要參與會議的人具體是誰,以避免其實沒有太多事情需要討論而照樣開會,或者開會内容其實和自己完全無關的情況發生。
勇敢說出你的意見
很多時候冗長的會議的特徵是,持續討論現時未能解決的事情、話題扯太遠、會議内容偏向進行抒發、陳述、批判而非理性討論等等。即使不少參會者都已經不耐煩,覺得無必要討論下去了,卻因爲顧慮自己並非會議主持人,會議裏還有比自己職位高的人等等而不表達意見,不嘗試重新掌控會議節奏,把話題拉回正軌,或者提出先結束會議等事情有進展再開會。如果下次有同類情況,我們是不是能鼓起勇氣提出意見呢?
時間管理的意義是,做事不單不應該超時,如果不需要過多的時間,我們也不應該一直被無意義的會議霸佔可以提高其他生產效率的機會和時間,更甚是還需要加班去完成其他工作。下次開會時,不妨先預計一下會議内容所需要的時間,如果15分鐘内能完成討論和解決事情,就絕不要會議室内停留30分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