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2023-04-13 04:30:05
日報

食得是福 —— HO LEE FOOK 口利福

分享:
食得是福 —— HO LEE FOOK 口利福

食得是福 —— HO LEE FOOK 口利福

許多年前,看過一套舞台劇,劇的內容跟今次要談的事,着實是一點關係都沒有。但戲中有一句話我覺得非常有趣,而且也頗為發人深省:「香港其實是全世界最大的唐人街。」我覺得這個比喻有意思。觀乎香港的歷史,過去百多年,有很大部分時間,都是處於一個在西方的操作秩序之下的華人傳統生活狀況。世界各地的唐人街,也是這樣的一大班華人,聚居幾條街的範圍之內,外表上都在幹着一些保留着東方文化習俗的活,實際上卻難免是依附在外國當地主流文化價值觀和意識形態之下。這種文化上的碰撞,時而造就了一種對原屬文化的醒覺,對自身文化身份的認同,也因此會有多些體會。

常說離鄉的人,最可以一解鄉愁的,還是舌尖上的家鄉味道。唐人街若果沒有了唐餐館,就肯定潰不成軍。上世紀末我在加拿大居住的日子,令我忽然之間非常珍惜一杯港式奶茶和一隻酥皮蛋撻,也忽然從沒對一碗雲吞麵有過如此強烈的渴求,彷彿吃了這些香港味道,就能令身處異邦的我,心靈上的絲絲空洞感覺得到補償。這可能只是種屬於弱者的自我安慰,但重點是,這也同時能夠證明,食物對於我們在精神層面上的重要,和它可以令抽象的文化特質,頃刻變成能具象地實體存在的載體。如此卑微的日常食品,卻有着魔法一樣的奇妙功能,誰敢說食不是人類文明中重要的一環?

今次其實想講「口利福」這餐廳。不知大家有否注意到,近年有一兩家在外地的唐餐館「衣錦還鄉」,到香港來開分店,做正統港式粵菜之餘,有的還把外國才有的中餐(如“chop suey”)放在菜單上。不過口利福在他們來之前早已存在。選址中環蘇豪老街道上,對面是屹立不倒的排檔,附近唐樓林立,但充斥着外籍客人的酒吧夜店更多。那一帶就好像相對於外國「唐人街」的香港「西人街」。在西人街開唐餐館,很自然來的是西人較多。不過口利福的菜,卻絕非沿襲外國唐餐館的味道;這也是口利福與別不同之處。

adblk6
ArChanChan 亞陳 口利福

ArChan Chan

我早應該寫寫口利福;我跟這裏的邂逅由第一代主廚開始——Chef Jowett Yu是台灣人,移居加拿大後又到過澳洲工作。他年代的口利福,有全港(可能是全世界?)獨一外籍燒臘師傅。我喜歡他們的燒鴨,更愛Jowett媽媽傳授給他的餃子。他回澳洲後,由另一跟澳洲有密切關係的廚匠接棒,她就是ArChan Chan,人稱「亞陳」。亞陳的口利福比之前明亮,但依然不減時麾洋氣。出生於香港,在香港成長的亞陳,把她在大洋洲和新加坡的豐富中西廚房經驗,加上她對袓母拿手的兒時家常味道回憶,融合出一套很有趣的粵菜觀點。當中不乏一些對於香港人來說很理所當然,但對於外國人來說既有異國風情,又有種難以形容的親切感的名菜。這中間的微妙之處,跟我當年在外國生活時,對自己的文化背景忽然醒覺的感覺一樣。口利福的菜,好像在提醒我港式中菜的好,許多時是我們太習以為常而忘記了的簡單經典味道。在今日人人追求出奇制勝的香港中菜緊張局面,在口利福時尚舒適的環境,吃一盤質樸無華的「陳蒜豉油粉絲蒸蟶子皇」,又或者帶有家常式豐盛感覺的「膏蟹蒸嫩蛋」,除了可口美味之餘,差不多好像是一種領悟。吃得快樂,其實真的可以很簡單。

口利福 口利福 口利福 口利福 口利福

口利福

中環蘇豪伊利近街1-5號地下

口利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