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未生寫了已去世的富翁王華生的故事,這一篇就寫已於上星期去世的周亦卿先生。

其士集團創辦人周亦卿於上月29日離世。(資料圖片)
周亦卿與未生在6月底寫的一篇《非常‧外父》提及董烱熙背景類近,但是家境應比董先生好。周先生於上海出生,1952年赴港投靠其姐。因姊夫亦為空軍飛機師故立志當空軍,故以僑生身分報讀中華民國空軍軍官學校,後因姊夫重傷,轉讀國立台灣大學機械工程系。畢業後回港在日資公司工作,娶得一位日本女子為妻。
周先生於1970年取得東芝升降機及電動扶梯香港代理權,決志創業,後業務逐步擴充至工程及商業系統,在1984年將以上業務掛牌上市,其後進軍至建築、電訊及地產,更開始進軍中國,並陸續分拆商業系統、建築及地產業務上市,1997年金融風暴後將旗下建築及地產業務私有化,並將商業系統上市公司轉營至餐飲業,後因經營環境變化將餐飲業上市地位賣出後購回業務再出售予華潤集團。近年再開拓農業、安老院、汽車代理、醫療及保健相關物業,銳意創新。旗艦連年獲利良好,派息亦屬不俗,現時市值逾35億元,但是自2003年以後之派息金額已接近股價了,加上公司現時淨值亦逾87億元,但仍有一部分物業係以自用物業入帳,未有重估,故實際財力仍有低估。
雖然董先生及周先生事業起步點也是由日本代理權開始而發展成多元化之上市公司,亦接近同時進入內地,惟以比較旗下上市公司價值,董先生之財力與周先生仍有一定距離,除了地域外,未生認為有以下差別。
(一)投資業務不同:董先生在取得代理權後一直只是主力從事該業務,後來因業務不繼才進入生產業,雖生產業及貿易業有一定爆發性,惟利潤較低,加上較晚進行地產業,且亦係因為被動累積土地,仍未有深耕,積累財富較慢。而周先生取得代理權後,不斷利用手上資金擴展業務,後進入建築及地產業,並開始利用銀行信貸進行物業投資,在2003年起之物業升值潮下升值頗大,後來進入農業及安老業務,均是以土地為基礎產生之精耕價值業務,故身價水漲船高。
(二)對上市公司看法不同。周先生於1984年上市時尚處業務擴展階段,主要用於開拓更具價值之業務,後來通過多項分拆及融資發展集資擴展,亦成功把握高低潮私有化,自然佔得先機且獲利頗豐。而董先生上市目的是利用且成熟衰退之業務集資開拓新路,因方向未定,自然容易有虧損,影響形象。後來第二代上場才把方式用對,但已為時已晚。
未生認為以上總結應可以讓各位上市公司主席及高層深思,如何視上市公司作為其業務發展工具及融資平台,非僅是你贏我輸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