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eeta 奪舍之我見
Deliveroo來港9年後忍痛結束了在香港的業務。很多人有不同的說法,眾說紛紜。但無可否認美團旗下嘅Keeta自兩年前進入香港外賣平台以來,已經成功獲得巨大市場份額,並已在這場激烈競爭中勝出。接下來局勢如何發展成為大眾關心的關鍵議題,大多數評論員都關注「車手」們的福祉和消費者的利益,大家不妨用簡單經濟學分析,不用本欄重複。但本欄一向專注宏觀角度分析,話晒叫Macromoney,所以筆者想從更廣泛的宏觀經濟角度同大家分析一下。Keeta勝利標誌著內地與香港經濟進一步融合,我預計會有更多內地產業龍頭進入香港,仿效Keeta激進的定價策略。執筆之時,正好看到京東集團(9618)出手的新聞,大家可以留意一下京東港澳將會在香港掀起的風暴。另一邊箱,HKTVmall的王維基已率先表態指對方「抄襲」其平台設計。我相信未來香港零售業將有翻天覆地變化。而筆者認為HKTVmall賣盤或遠走他鄉發展國際市場是比較合理方向。不是說HKTVmall不好(頭盔緊緊戴),而是香港消費者太聰明,價格太敏感,在京東的銀彈攻勢下,香港的電商平台、零售商甚至大集團好難有反擊之力。
好吧,說回Keeta,其實有幾個原因促使Deliveroo決定關閉,全球持續高利率無疑是關鍵原因,但這似乎被大眾忽視了。高利率導致在香港持續經營的機會成本提高,也破壞整個營商環境。在我看來,Deliveroo在台灣撤退後,考慮收縮其亞洲業務時,利息高企導致經營成本大增,這點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更不用說該地區地緣政治不穩。如果美國再次加息,意味著香港所有企業融資成本會進一步推升。
當然市佔率大幅流失和盈利下降也導致Deliveroo決定早早撤退。不過,我們也應該問一個問題——「Keeta有無賺得巨額利潤先?」答案當然是否定的,Keeta是以投入了大量「投資」來贏得市場份額。而老實說所有這些投資最終旨在提高其國際知名度,並透過在香港成功,為潛在海外擴張做準備。儘管香港人口相對內地微乎其微,但大多數內地品牌在考慮進入香港市場時實際上都有相同目標:希望透過香港成功為內地企業做好出海的準備。某程度上,這顯示了香港品牌價值,對香港未嘗不是一種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