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特估」三個字炒得眉飛色舞,熱火朝天,與其說是一個大概念,並加以放大,更簡單直接其實就是代表一批又便宜、又高派息的上市央企。
內銀、內險、券商股升,評論不斷歸功於中特估,基建、石油股近期上揚,原因又是中特估。總之,中特估三個字,隨時成為將升勢合理化的一個好工具。
或者,以內銀為例,首季業績談不上出色,但當內地國債利率持續向下,內銀7厘以上派息率就變得相當吸引。
內險呢?與其花時間套用中特估主題,倒不如看看新會計準則下,行業業績來得較預期強,再者更不應忽略是內地居民大量過剩存款,其實一早為具回報的投資產品提供一個基礎催化。
中國特色估值體系這個名詞或主題的出現,根本原因就是中國央企股持續出現估值低迷,早年有估值漥地,估值修復,現在卻換來一個更冠冕堂皇的形容而已。筆者從不否定央企估值吸引,具投資價值,事實上單以銀行為例,當美歐銀行危機不斷,內地銀行暫時還可風光獨好,平均估價對帳面值僅0.5倍左右,股本回報仍逾一成,即使不硬套用主題,識貨者早就會入市儲貨吧。
從另一角度,既然央企佔內地經濟貢獻最少兩成,央企表現與整體經濟關連度逾五成,以此引伸的站,認同中國經濟前景樂觀,央企股在投資者層面就同樣應享有更樂觀和正面的投資取態。
內地券商就中國特色估值體系課題寫了很多分析報告,都很有水平。簡而言之,既然估值長期低迷,就要釋放價值,要達致釋放價值目標,最簡單就是打破投資者牢不可破的想法,就是「平嘢無好」。
參考2023年國資委對央企的考核指標,當中更強調的是現金流,控制負債,及提升營運效率等,同時淡化了對淨利潤的盲目追求。高盛早前說過,如果中國央企股本回報獲提升的話,潛在升幅有五成,數字只供參考,但最少說明,在同一行業下,央企股不論營運及股本回報均遜於國際對手,這亦解釋到估值持續低迷原因。
好一段時間,央企與民企估值是出現重大差距,但隨著經濟結構變化,監管因素,及再提升能力面對考驗,兩者出現此消彼長。更甚是,監管問題打擊民企高估值,而持續出現的不確定因素,都構成可替代效應,導致投資者轉投央企股。
好的主題不應被無限放大,更重要是要經得起考驗。千萬切忌讓中特估,升突咗!個人認為,近日的升勢僅是一個Mean Reversion,當估值回升至近過往平均水平,對經濟及盈利的憧憬卻原來只是空中樓閣,熱鬧過後打回原形,以前試過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