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外匯儲備大約是貨幣基礎的兩倍。 (資料圖片)
近年聽過很多次的一個專家論點,就是港元貨幣基礎製造出接近九倍的貨幣供應M3,亦即「製造了九倍的槓桿」,其中大部分用於借貸,對象包括內地企業。若果內地經濟崩潰,若果香港市民恐慌提款,就會造成雪球效應,槓桿爆破。加上外匯儲備比不上M3,金管局根本抵禦不了衝擊,香港可謂危在旦夕云云。
剛好在一年前,我在本欄已寫過《有中國特色的金融風險殺到香港?》一文,以東亞銀行(023)為例子,討論過本地銀行借錢給內地企業的潛在風險。這一點不難明白,也沒有甚麼爭議,我就不重複了。
只是扯上貨幣供應,專家論點就很有點亂來。
M3是廣義貨幣,包括法定貨幣(紙幣及硬幣)、銀行客戶的活期存款、儲蓄及定期存款、有限制牌照銀行及接受存款公司的客戶存款以及可轉讓存款證。簡單來說,就是所有現金以及接近現金的資產。
至於貨幣基礎,總共有四部分,分別為負債證明書、政府發行的流通貨幣、銀行總結餘、外匯基金票據及債券。簡單來說,就是市面上流通的港幣,加上銀行體系的儲備。
首先,只要銀行體系有借貸活動,M3就會比貨幣基礎要大,例如美國就是三倍左右,英國更高。按照專家論點,其實全世界絕大部分經濟體都在「製造槓桿」,地球實在相當危險,大概只有月球的金融體系才安全。
那香港的比例是否特別高呢?九倍的數字,是將港幣和外幣M3算在一起,有點誤導,只計算港幣M3的話,其實只有四倍幾,以「國際水平」來說不算特別高(至於這比例從經濟效率角度看是否理想,則是另一個複雜問題,不贅)。再者,也許是金融危機後銀行體系面對更多監管,近年香港M3與貨幣基礎的比例已回落不少。在金融危機前,比例就一度高達十幾倍。按照專家論點,其實今天香港「製造槓桿」的情況正處於低位,反而相對安全。
至於香港的外匯儲備比不上的M3的說法,更為無稽。香港外匯儲備大約是貨幣基礎的兩倍,已遠高於IMF等國際組織訂下的「安全標準」。對的,香港外匯儲備大約只有港幣M3的一半,不是百分百支撐,但大家要知道,地球上大概沒有一個地方的外匯儲備可以比得上M3。專家論點的問題所在,是儲備要求可以無止境地增加下去,例如除了要追得上M3,考慮到「大鱷」可以衝擊其他市場,外匯儲備應該連股市樓市都撐得起才夠安全。正如金管局前總裁任志剛所講,儲備愈多愈好,永遠不夠!
拜託專家們不要再胡說八道、亂用術語危言聳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