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管局近期積極在社交網絡向市民闢謠。 (互聯網)
謠言止於智者,問題是世上沒有幾多個智者,就算智力合格,也未必有時間去fact check,甚至去學習一些專門知識。除了政局謠言,近來香港傳得最多莫過於有關金融穩定的「鬼故」。
有見及此,金管局近期積極在社交網絡解畫,更罕有地在傳媒以大版篇幅「十問答闢謠」,盡量以簡單的語言解釋情況,敢於面向市民值得欣賞。只是政府現時信譽實在太差,金管局無論如何努力,講乜都會有「此地無銀」的批評,更弊在金管局負責的範圍太技術性,連金融界行內人都未必明白,普通市民就更加一頭霧水。
就像傳了好一陣子的偷天換日劇情:內地利用「港元人民幣貨幣互換協議」,向港府借用4,000億美元外匯儲備,至今仍未歸還,現時香港儲備其實是空空如也,金融體系一擊即破。
金管局這樣向市民解釋互換協議:「喺香港有需要時,中國人民銀行會向金管局提供人民幣,而金管局則以港元交換。貨幣互換唔會成日用,要用都係短期、以日計,涉及嘅款項亦遠遠低於早前簽訂協議4,000億人民幣嘅上限。協議到期嘅時候雙方就會攞返各自嘅貨幣,並不會出現匯率損失。」
以上一段話,普通市民睇得明的機會大約等如零。其實,互換協議是中央銀行之間常見的安排,是為了應付市場上某種外幣短缺的情況。舉個例,香港銀行忽然對人民幣有好大需求(例如有人問銀行借好多人民幣),市場上人民幣不足應付,金管局又冇權印人民幣出來,結果是利率飆高,甚至出現市場恐慌。若果金管局同人行有互換協議,金管局就可以用港元暫時同人行換人民幣,應付市場需要。互換協議其實是後備工具,市場運作暢順就不會用,跟甚麼借錢唔還係九唔搭八。
至於金管局對內地借盡香港外匯儲備的回應,則相對易明:「絕無此事!香港4,000多億美元嘅外匯儲備有審計署同其他獨立嘅核數師嚴格審核,《外匯基金條例》亦明確規定其使用用途,絕對不可能存在亂用或挪用嘅情況。」
我不知道大家是否滿意這個答案,我只想提出一個金管局不方便講的常識推論:要實行此天文數字有借冇還的大計,當中涉及的人數閒閒地過百,長期以來人人保守秘密,沒有人洩漏文件、走漏風聲的機會有幾高?似乎大家是將金管局當做神盾局,太高估其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