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兩會日期終於有定案,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將於5月22日召開。以史為鑒,A股歷年在兩會前後的行情是否有運行?從2010年開始,兩會開始前20個交易日,上證綜合指數10次有8次是升的,升得最多是去年的17.7%,跌得最多是2018年的8.5%,10年平均的漲幅是3.7%。
到開會前5天,行情可說是激情過後的平靜,10年中有7年是漲,但平均漲跌幅只是升1.2%。開會後5個交易日,可能是趁消息出貨,10年中有7年是跌,平均跌0.6%。開會後20個交易日,A股擺脫了兩會行情,5年升5年跌,最大升幅是2015年的12.3%,跌幅最大是2012年的8%,平均是升0.7%。
數據顯示了為何A股兩會行情會如此受到重視。今年兩會經過了新冠肺炎疫情,經濟元氣大傷,期間歐美又大搞零息兼無限QE,中國的政策是會更激進還是退人一步,股票市場早已下注,例如早前已有人預測中國會放水20萬億元人民幣救經濟,是真是假,兩會自有答案,可想而知今次兩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
至於兩會炒甚麼,傳統智慧不外乎是消費和基建,安踏體育(2020)、吉利汽車(175)和水泥股已升了不少,基建股仍屬落後但資金興趣未見增加。政策上要留意是官方對失業人口的估計,而相較收入預期,如何在封城解除後但疫情又偶見零星增加的情況下,刺激人口回流才是短期消費復甦力度的重要變數。
今年的另一兩會板塊題材是新基建投資,剛剛中國證監會和發改委才公布了「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信託投資基會」建議,意謂利用民間資金推動新基建,而冠以「新基建」之名目,估計是用來取代資金入行門檻極高的5G和通信行業。
至於疫情的勝利者互聯網科技龍頭公司,已從疫情過渡成為股市「長邏輯」,原因是疫情結束後大家使用互聯網的習慣不會退潮,反而成為生活裡的趨勢。以往熟悉的手遊,是機不離手,現今手機閱讀、睇醫生、外賣、雲辦公、雲會議、線上教育等,同樣效果,只是股價升幅已不是集中於騰訊控股(700)一隻股份了。
兩會行情會不會「五窮六絕」魔咒撞車?希望不會也應該不會,A股在2,900點附近徘徊,而港股則已到達24,800點之前的目標,看形勢,北水應該覺得A股還有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