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菲特的投資旗艦巴郡最近公佈首季持倉。(資料圖片)
關於巴菲特,其實還有很多東西想說。未生上月在網上購得別人精心整理,由1956年起至今年巴菲特致合夥人及股東的信,然後在農曆新年間看完,愈來愈有感覺。巴菲特將一家資本僅10萬美元的合夥公司,靠投資低估股票及找能幹的經理人使資產增長,1962年由合夥公司買入正在沒落中但帳面看來豐厚紡織公司巴郡,1965年底取得控制權。但其後發現只是隻「空殼」,故決定活化資產,減少紡織業投資,並把多餘資金買入保險、銀行及其他具現金流的資產,使公司獲得新生。
其後和智慧過人合夥人芒格,成功改變投資方式至增長型,通過多次保險收購獲得巨額現金流後,不斷進行適切的大型投資,並不斷重複此過程,直至投資機會愈來愈少下,再併購擁有實體業務的公司,發展至現在總資產超過7,070億美元,足夠買起任何兩家中國或美國最大的銀行。看到後期,未生覺得耐心就是一切,複利確實是世界上第八大奇跡,能夠把過往看來非常巨大的目標變得能夠達成,並變成一個成功的商業神話,使巴郡製造38.9萬個就業機會。這個神話,卻是由位於奧馬哈總部數十位員工完成,想起去年退休的李嘉誠。李嘉誠雖坐擁一個遍布全球的王國,員工數目較巴菲特略少,但總部員工也是只有約200人,兩者經歷也是很接近。
李嘉誠較巴菲特早出生兩年,起點較低,巴菲特能夠接受到良好教育同時,李嘉誠早要輟學打工,兩者均在1950年代初找到自己方向,直至1956年,李嘉誠靠塑膠花致富,巴菲特開始從事合夥人事業,兩者挖得第一桶金。1960年代中,兩人找到一生志向,巴菲特購得巴郡控股權,並把它轉型做投資旗艦,李嘉誠則趁「六七暴動」大手購得工業物業,為進入地產業打下基礎。1970年代兩位把絕大部分精力放入自己上市公司,同時作出最重要併購,巴菲特購得政府僱員保險公司(GEICO),李嘉誠則購得和記黃埔,成功把握到1980至1990年代末期,美國及中國快速增長的大浪,並開始成為巨富。
2000年初巴菲特雖陷低潮,但仍堅持自己主見,繼續集中投資美國,同時期李嘉誠因種種關係減少在中國投資,並分散資產至世界各地,結果李嘉誠似乎稍為落後,巴菲特仍可能還有動力增長。如再細心研究兩者投資方向,還有更多可寫,但篇幅所限可能又要留待下次。未生認為,長實集團應該仿效巴郡,把自1972年上市後招股書及年報上線,讓人感覺一下長實過去發展路向是多麼的神奇,也可以讓人比較東西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