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半個月,太和控股(718)動用約10億元增持大酒店(045)逾7,000萬股,由不足5%增至逾10%,超過信和酒店(1221)成該公司第二大股東,觸發一場由未生曾提及30年前一位狙擊手收購大酒店之討論。經查,嘉道理家族持股逾50%,加上他們把大酒店視作家傳之寶,不容外人染指,故要挑戰成功幾乎沒有可能,為何太和控股仍對他青睞有加?未生有些話要說。
太和控股大股東蔡華波僅32歲,於股權投資、液化石油氣及化學品貿易及貿易融資領域擁有逾10年經驗,為華宸國際能源有限公司創辦人及總裁,清華大學金融學博士在讀,但他在去年曾有段時間辭任董事,今年初重新接任,並通過供股為太和控股注入23億元資金。屈指一算,蔡先生在22歲已在新加坡建立其事業,在10年間已在商場有這麼大的動靜實在令人佩服,但除年報外,網上完全找不到蔡先生和他創辦的公司任何資料,短期內辭任又接任,這就非常奇怪,看來和背後實力有關。
但是,大酒店的帳目上,可能由於部分物業購置年期已久,所以在帳面的價格頗低,加上其折舊年期達到75至150年,較可比性較高的同業香格里拉(069)折舊年期50年,折舊金額可能低估最少50%,以去年折舊金額約4.18億元計算,盈利最少沒了三分一,加上未來的倫敦、土耳其及緬甸酒店的計劃,或許仍會一定拖累其盈利表現,投資價值不足。
但如果以大酒店手上的資產來看,或許只是簡單作出計算,或許就能理解。根據年報,大酒店於香港投資物業淺水灣影灣園近100萬方呎住宅物業、凌霄閣、大酒店辦公大樓及聖約翰大廈及約25萬方呎商業樓面,現時估計超過400億元,已超過其市值約1倍,尚未計算所有位於香港及世界各地酒店價值,可以見到其併購價值之高。根據網友Cherrypicker去信大酒店的結果,因為酒店業務盈利不足,加上維護品牌價值等理由,大酒店並沒有分拆的計劃,所以釋放價值亦無期。
最後的想法,就是吸引嘉道理家族如1980年代狙擊戰般,購回部分股權。未生認為,由於資產價值豐厚,加上購回股權也有往績,且購入後也不會導致市場股權不足停牌,或許這是太和控股考慮的退出方案。但嘉道理家族主動權在手,買回不買回也沒影響,也許太和控股投資就此長期綁住了,究竟太和控股如何實現收益,就要看看背後實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