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聯儲局主席鮑威爾在Jackson Hole短短8分鐘發言,震散了全球股市,大幅加息的預期又再升溫。很多意見認為鮑威爾言論很「鷹」,這可能是受股票市場反應所影響,如果當晚同時觀察債市表現,反應其實相對上是平淡。
鮑威爾當晚發言,重點大概有四:第一、暫停加息不在考慮之列;第二、歷史說明,市場對央行在不成熟時機進行寬鬆政策從來有保留;第三、高利率會維持一段較長時間;第四、對抗通脹,經濟不能避免將會受到影響。
對,解決高通脹,人人要埋單。相比之下,當年引入量化寬鬆措施,一次又一次印錢,所產生的正面作用又是否令到社會中上下階層平均獲分配?
當年有福不能共享,現在搞了個高通脹大頭佛,有鑊就齊齊要承擔,難怪西方社會普羅大眾氣憤難平。
由通脹開始出現,到高通脹持續,再到加息後開始呈現經濟放緩,中央銀行及市場很大程度上是一錯再錯,大家不斷鬥錯,鬥誤導對方。一方面,央行徹底錯判形勢,先用印鈔當疫苗,之後以為通脹只屬暫時性,是疫情引發的供應鏈問題造成的供需不均所引致,但忽略當時貨幣及財政政策同時出現擴張。對市場而言,享受慣了央行照顧市場的習慣,一部通書讀到老,以為經濟回落,息就會減。
鮑威爾談話中說了一個重點,就是Rational Inattention;簡單大概是指,通脹愈高,社會就愈注意,通脹問題不處理好,通脹預期就會更鞏固。
的而且確,通脹數字易搞,三兩下行政指令可以撳低,但一旦通脹預期確立,市民消費意欲及模式就會持續受影響,更甚是工人加薪訴求不斷提升,增加通脹黏性,歐洲目前已出現類似情況。
聯儲局趁央行年會的發言,某程度上是對之前市場錯誤預期來一次鎮壓,但錯誤預期的產生,其實根本是由央行一手造成。作為一個學術年會,鮑威爾談話其實是補鑊,但對於將來的問題,恐怕將來才再算吧。
環球主要央行目前的通脹目標仍然是2%,跟現時實際情況是堅離地。不怕一萬,只怕萬一,若通脹不能回落至2%,或接近於2%水平,但經濟卻急速向下,情況會怎樣?中央銀行是否需要在新環境下,調整通脹目標?大家都是隻字不提。
歐洲目前說明的殘酷現實是:面對經濟衰退,但通脹原來又不斷升高,而即使經濟衰退,歐洲央行仍需要繼續加息!
十幾年來的金融市場大致順風順水,市場幾乎次次有求必應,形成簡單的問題被忽略化,複雜的問題被簡單化。這個慣性陋習,外國如是,香港更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