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教育界除了殺校議題,性教育課程內容也引起公眾關注。但是在開學日子,最應該讓公眾和家長關注的是學童情緒健康。去年學年,企圖自殺和自殺的學童數量急升,情況令人憂慮和哀傷,而不幸事件都集中發生在去年三月和九月,正正是學童重新進入校園的時候。
有心理學家在今年開學之前,提醒家長和學校,需要關注學童的情緒精神健康。她提醒有三點重要的訊息,第一是要接納情緒的變化,第二是定立切實可行的目標,第三是接納和尋求協助。
面對複雜多變的現代社會,儘管是成年人也難以避免會有情緒波動。尤其學生重新投入校園生活,在社交上當然會面對各種挑戰,加上互聯網時代,網絡留言往往不自覺成為網絡欺凌,對學生的情緒影響無法避免。所以如何接納自己的情緒變化,認識情緒變化會帶來什麼後果,是學生和成人也需要關顧的首要任務。
在中國人的傳統社會,望子成龍好像是必然的目標,但無論有多高的期望,也需要逐步邁進。老子有謂「合抱之木生於豪末」,家長自己的人生經歷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應該將自己一步步成功的經驗傳授予下一代,而不是設定不切實際的目標,期望子女十項全能,樣樣皆精。
香港是成熟的社會,對於任何有需要的弱勢群組,也會給予安全網和支持。還有香港是慈善之都,對於精神健康問題,更加有不少慈善機構致力提供服務。但是很多時候,學童在面對精神困擾的同時,身邊的成人未必願意尋找專業和適切的協助,導致問題惡化,需要知道精神健康也不是完全不能逆轉的問題,通過改善生活習慣和適當治療,有很多成功擺脫精神困擾的例子,逃避面對問題才是出現悲劇的其中一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