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次香港樓價下跌,不是因為市場的泡沫爆破!
香港在過去13年的「樓市辣招」下,根本不可能存在太多泡沫,錯誤判斷其性質將不能對症下藥,而且錯失「醫治」樓市的契機!
以數據來看清楚真相:
1.香港人借貸偏低:最新貸存比率是67%,是最健康水平,相比1997年的158%,現在是零泡沫。
2.香港壞帳率奇低:住宅按揭拖欠比率是0.07%,即99.93%業主準時供樓,這個數字也反映到香港樓市的健康程度,市場並無泡沫爆破跡象。
3.我們有最高的資金量,最新香港M3(泛指總存款量)是16.8萬億元,是97年的5.8倍,而且按年增長2.8%,仍在上升趨勢中。
我們不缺錢!社會縱使有貧富懸殊,香港仍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城市之一。那麼,為何樓價在香港資金澎湃下下跌?市場發生甚麼事?看看以下數據:
在16.8萬億元M3中,有8.89萬億元是做定期存款,單是過去20個月已增加3.44萬億元,這筆巨款相信大部分是反映市場投資資金被高息吸引,等於對投資市場資金變相凍結!同時亦足可以清還全港住宅按揭量(約1.96萬億元)了,這個數字解釋了為何投資市場呆滯,也反映了香港人的富裕程度。
香港樓市低迷是因為息口過高而形成?這樣說並不完全準確,今次跌市除了是歷史上罕有一次在資金充裕下發生,也可以說是罕有地「人們對投資市場表現期望,遠低於定期收息率」,我們應該要檢討下:為何投資市場會如此低迷?
香港無論樓市和股市低迷,源於近年新冠疫情、中美博奕和經濟戰爭、社會運動等後遺症積聚,世界艱難了不少,但是不少調節市場過熱措施並沒有合適解除,如「樓市辣招」,一衆市民都十分迷惑,樓價已跌、成交罕有、短炒活動也絕跡多年,為何不放寬?可能政府有其他原因,譬如有金融戰爭上的考慮,但如果真是這樣,應該要向市民說清楚,相信市民知道目標後會支持,但現在情況不理想,行政上變得「語焉不詳」,令市場揣測猜忌,負能量抬頭及充斥民間。
政府可能不明白,市民不敢入市也會令發展商不敢投地,香港經濟可結構性受損,人們包括高官都將注意力放在樓價升跌上,但其實這不是重點,重點是無論樓價升跌,社會是否共贏,即各板塊也得到一定的利益,過去10年樓價上升,帶來貧富懸殊,現在樓價跌卻大多數草根市民不敢入市,同樣都是共輸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