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潮及外資撤離對本港所造成的影響逐步浮現,從兩個數據可以反映:整體物業總註冊金額由2018年的約7,400億元,下跌至去年的5,500億元,跌幅逾25%;百佳超市數據顯示,高消費地區店舖生意額明顯下跌,如中半山區、南區、離島及九龍塘區等尤其嚴重;若與疫情前的2018年及2019年同期相比,銷售額有23%的跌幅,平均人次下跌20%。一葉知秋,庫房收入勢必受影響,難怪本港財政連年出現赤字。
根據《基本法》第107條及第108條,香港要奉行低稅制,並指出財政預算應以「量入為出」之原則,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並與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率相適應。於1980年代草擬《基本法》時,曾有聲音要求將「公共開支不超過本地生產總值20%」之限制寫入條文,惟最終無疾而終;有關20%的限制源於港英年代的財政司夏鼎基對當時日益增加的政府開支之關注。在2002年,時任財政司長梁錦松再次訂明目標「將公共開支佔經濟的比重控制在20%或以下」。
然而,公共開支與本地生產總值的比例從2019年開始上升,2021年,香港的政府總開支佔本地生產總值約為24%,相比加拿大、英國及法國分別為39%、45%及54%的比例為低,但這些均屬高稅率國家,如扣除國防開支,2021年美國的總公共開支佔GDP約26%,與香港的24%只相差2%。
為維持政府的公共服務現有水平,政府的公共開支不宜削減,較理想的方法是增加庫房收入,以達致「量入為出」,避免出現結構性赤字。特區政府有必要改善本港營商環境,發展夜經濟,增加內需消費。另根據2020/2021年度年薪逾100萬元的「高薪一族」約有20.4萬人,合計繳交569.9億元稅款,佔整體薪俸稅收總額超過75%。政府要更積極「搶企業、搶人才」,特別是高端人才,以強化競爭力及帶動本港經濟,增加相關的稅務收入,同時抵銷移民潮所造成的負面影響。
特區政府若未能有效開源,香港不久的將來或出現結構赤字,政府日後或須靠負債度日,而國際信用評級會隨之下降,港元即時面對狙擊風險,香港屆時便命運堪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