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cdn.am730.com.hk/s3fs-public/styles/article_image/public/news_image/1521756241_pQ.jpg?itok=J9CgXYjq×tamp=1739359077)
一般時事評論員或政黨討論全民派錢時捉不到重點。無論贊成或反對全民派錢,要討論的是不派錢又如何?坊間一直有探討以下幾個可能性:First,基建或醫療等的長遠投資;Two,未來基金;Three,退稅退差餉,最多再加上一些「補漏拾遺」的措施。
我們還需要加大長遠投資的開支嗎?其實今天政府盈餘是在基建高峰期內所得。另外,醫療問題似乎並不是缺錢,更重要的反而是土地和人才短缺問題,這並不是政府說現在撥款幾百億元就可解決的。同樣地,對已將大量盈餘放到不同基金,本身已坐擁超過2萬億元「自由儲備」的香港政府來說,再把盈餘放到豬仔錢罌的邊際效用十分之低。
既然長遠投資不划算,還富於民就變得理所當然。當然,問題是如何還富於民。有市民和政黨贊成退(薪俸)稅退差餉。但這做法不能令人人有份,不少人會落空。即使撇開那些又贊成退稅退差餉卻又要顧及弱勢社群,前後邏輯矛盾得不能再矛盾的政黨來看,仍有不少人認為,退稅退差餉能把盈餘退還到納稅最多的市民裡,是最「公平」、最符合「多勞多得」原則的還富於民措施。對香港公共財政有點認識都知道,薪俸稅一直只佔政府財政收入10%至15%,此比率近年有跌無升。相反,近年政府盈餘主要來源其實是印花稅和地價收入這些與樓市息息相關的意外之財。退稅只選擇性退平穩的薪俸稅卻不退印花稅和地價收入,「多勞多得」原則其實沒有經濟邏輯。
可能有見及此,特首近日承認預算案「未諗得好全面」,政府現正設計一個涵蓋面闊一些關愛共享計劃來「補漏拾遺」。傳聞低收入人士(低於收入中位數)能獲3,000元「補漏拾遺」,措施可以改進之前主要為退稅退差餉的派糖措施嗎?早幾星期前,我以一幅圖來比較不同收入階層在派糖和全民派錢這兩項措施的分別所得,今日我重施故技在原圖加上「補漏拾遺」對派糖分配的效果。根據我的計算,加上「補漏拾遺」措施後,各收入階層的分配(紅色部分)只比沒有「補漏拾遺」措施略略平均一點而已(藍色部分),仍與全民派錢的效果有一大段距離。
先不算這類「補漏拾遺」的關愛政策的極高行政費(派100元有4至5元的行政費,比全民派錢的不到三毫子高十幾倍),亦不理這些「補漏拾遺」政策無論設計得如何天衣無縫都總仍會有「漏網之魚」,這個退稅退差餉+「補漏拾遺」的措施肯定不及全民派錢般符合還富於民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