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上周四起金管局已逾十次入市買入港元。(資料圖片)
過去幾星期,香港湧現大量末日博士,從「全城走資」到「銀行結餘勢將失守千億」,從「流動性危機」到「港元保衛戰」,用字誇張過超級英雄片。末日言論加上複雜術語,在寧可信其有的心態下是票房保證,難怪各大傳媒齊齊鬥驚嚇。
寫稿之時,香港銀行總結餘約為1,300億元,同時金管局以每日幾十億元的規模入市買港元賣美元(即所謂「接沽盤」),於是有分析指,一個幾月後總結餘會用盡,到時港息將大升1厘以追上美息現時的水平。
這個看法忽略了金管局的另一政策工具:銀行體系持有約10,000億元的外匯基金票據及債券,其中大部分都是年期為3個月以下的短債,只要金管局任由部分短債到期,資金就會回流總結餘繼續「捍衛港元」。換句話講,金管局仍有能力減慢香港加息速度。
至於甚麼危機之說就更是天方夜譚:17,000億元的貨幣基礎,比1997當年穩固得多,除非是火星撞地球級數的災難,否則流動性有耐都未會乾塘。
更有意義的討論,為何坊間會有如此熱烈的討論。何謂理想的貨幣制度?要點之一是大眾不用揣測太多,清楚知道央行下一步的行動,對主要經濟指標的走勢有大概的看法,少有熱烈討論的空間。美國聯儲局做好期望管理,於是加息次數時間跟市場預測一致,沒有驚喜沒有意外。
不確定性(uncertainty)不利經濟,皆因前路不清,大家唯有睇定啲,窒礙消費投資等經濟行為。香港情況尷尬之處,在現時聯繫匯率制度有助減緩美息帶來的衝擊,但同時又令到利息走勢更難捉摸,不易預計港息幾時、幾快追上美息。
同樣是升1厘,1個月內升完,跟一季升完是兩回事,升勢意料之內跟出人意表又是兩回事。從官方發言到財經版分析,能夠講的只有「港息終會追上美息」之類空泛的話,借貸雙方都估估下,利率不確定性對經濟不利。
一個可行的補救方法,是利用外匯基金票據及債券息率、香港銀行同業拆息(HIBOR)、美元倫敦銀行同業拆息(LIBOR)三組數字,建立一個內容公開的利率預測模型(這類模型歷史悠久,不難做),定期從市場利率算出投資者對未來走勢的看法,讓大眾有個參考之餘,也可作為金管局期望管理的指標,清楚易明好過含糊其辭的講「終會加息」,有根有據又比分析員隨口噏一厘半厘優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