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股市就有如無底深潭,今天的低位就是明天的高位。萬八點失守,跌至2011年低點,股市愈跌,就愈來愈多媒體朋友來問:會股災嗎?港股要跌至哪個水平才見底?
單以今年最高位近25,000點計,恒生指數已累積跌約七千點,近三成的累計跌幅,老早已經被界定為股災,當然這可以重新命名為一個慢性股災或慢性熊市。
近日,參加過一個四人組成的投資比賽,毫無頭緒之下反而長Put長贏,其實是笑中有淚吧。
股市跌,財富蒸發,存款好過投資,交易活動停滯,對靠金融業餬口的香港而言,絕非好事。
將問題放至極端的話,倘若投資者對港股繼續興趣欠奉,而媒體又因為成本及反應而削減相關節目的話,屆時我也要被動加入失業大軍,要再尋找再培訓範疇。
很多分析仍然高舉港股估值便宜,作為趁低吸引招徠旗幟,甚至有專家稱恒指預測市盈率只有6倍,看畢後不禁譁然然後反白眼。6倍多市盈率是過往12個月指數盈利計算出來,基本上是LTM PE,無奈地「專家」卻將過去式與將來式混為一談。
事實上,如果以彭博統計的2023年盈利預測中位數計算,恒指現水平的預期市盈率實為8.5倍左右,無疑較專家口中的6倍為高,但仍相當便宜,問題在於8.5倍市盈率估值乃建基於明年盈利較今年有一成以上增長,套入現時全球經濟環境,說服力實在成疑。
事實上,過往20年恒指市盈率最高見過20倍左右,到近10年最高估值頂多僅接近15倍,港股估值結構性下移早已經一直出現。早已封頂,但何處填底?至今仍然疑團重重,一方面,經濟前景仍相當具不確定性,股市是買將來的盈利及前景,絕不是投資過去式,所以拿一個歷史市盈率做比較早就已注定是失敗。
更重要是,在市場未得出一個較具說服力的計算前,投資者是很難投進一個已處於長期下跌了一段時間的市場,尤其便宜從來應莫貪。
不能否定,市場可能仍然太習慣於有事就中央銀行會放水,內地會有政策出手的習慣,久而久之造成分析上的陋習。
今年以來,市場經歷加息、通脹、經濟衰退憂慮,又有地緣政治局勢不穩,幾個負面因素交替互換,有時甚至重疊,撇除事後孔明,今年有幾多專家是準確預測?所謂估計正確,可能根本是預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