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申報:我在香港出生、長大,但祖籍澳門,祖父是澳門的社會賢達,父親、兄姐都在澳門出生,祖屋也在澳門。
澳門的基建落後,並不自今天始,而是多年來一直為人詬病的老大問題,但是每年幾個颱風,每幾年一個超強颱風,是統計學的常態,偏偏在幾十年來,只有在今年、在這一次,才出了10人死亡的災害,在我們譴責澳門特區政府的同時,必須把這些客觀因素也計進去。
今天人類雖然科學發達,但對大型天災,向來也是難以抵抗。剛剛走掉了的颶風哈維在美國德州登陸,造成了2人死亡,30萬戶停電,一個萬人小鎮覆滅。2012年超級風暴桑迪,造成了109人死亡,300萬戶停電,損失500億美元,連紐約這大都會也不能倖免。
就這次的天鴿,香港並非處於風暴中心,也造成了駭人的傷害,杏花邨水浸停車場,如果天鴿像吹正澳門般吹正香港,香港的災情究竟會有多大,我們的基建能否頂得住呢?這實在難說得很。
如要比較,今日香港的「地底基建」當然比澳門好得多,但回想港英政府時代的1983年,颱風愛倫襲港,美孚新邨水浸,水深達到2米,也並不比今日的澳門好上多少。不過,港英政府在九十年代斥巨資大事改善渠道,現時的情況已比當年不可同日而語。基建是死的,管理卻是活的,這次風災的最大問題,在於對風暴預警的時間不足,而且太過混亂,市民預災、走避不及,因而出現了不可挽回的局面。
我小時候,香港的風球也是由風速這客觀指標來做決定,也造成風暴到了才掛風球,預警不及的情況。直至近年,開始有準確時間的提前公布預警。這是因為突然掛風球而造成了交通大混亂,因社會批評而作出變陣,但因澳門面積細小,人們大多安步當車,當局因而疏忽了改善預警制度。
所以照我說,澳門今次大災劫的真因,基建不足只是第三,因為澳門人對基建從來沒有過期望。管理落後才是第二,但澳人也從沒對管理有過期望,如果官員第一時間認錯,兼且辭職,市民也可局部消氣,但氣象局局長馮瑞權這不及義,死不認錯,才是真正的公關災難,令到市民的憤怒火上加油,升到了極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