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2017-05-10 06:00:00

為何公屋人口減少還要建公屋?

分享:
公屋數目增至79.1萬伙。(資料圖片)

公屋數目增至79.1萬伙。(資料圖片)

對於房地產議題,我特別有興趣,皆因一來這是人人關心的話題,可以呃like,二來絕大部分評論都是錯的,就是用上了正確的統計數字,結論也是錯的,原因很簡單,理論基礎太差了。


這一次針對的例子,是林本利教授。在此必須聲明,我很尊重林教授,因為他經常找出了珍貴的統計資料,供我引用,我也很尊敬他的寫作態度認真,儘管答案往往失準。


根據林教授的研究,在過去20年,人口由620萬人升至730萬人,公屋住戶也由66萬戶增加至76萬戶,增加超過10萬戶,但公屋人口卻由240萬人下跌至213萬人,跌了一成多。至於在過去10年,出租公屋數目由71.1萬伙增加至79.1萬伙,但其住客人數則維持在213萬人。

adblk6


簡單點說,公屋數目增加,住客減少,自然增加了對私樓的需求。這20年來,私樓戶數增加了52萬戶,人口從380萬人升至520萬人,增加了140萬人,較同期新增人口113萬人還要多。


正因如此,才令到租金急升,樓價急升,因而林教授得出結論:停建出租公屋,把土地用作興建居屋,以滿足港人自置居所的訴求。


我第一點要說的,是現實問題:不管統計數字怎樣說,現時的確有幾十萬人住在籠屋和劏房,這已經構成了繼續大量興建公屋的必要性。


第二點是管理問題:現時很多公屋是空屋,老住戶發財搬走了,也有子女搬走了,沒有收入的父母繼續住在公屋,也有甚至明知其收入的立法會議員都可以富戶的身份,繼續住在公屋……以上種種,如果要迫遷,勢必引發重大的社會問題。


所以,作為評論員,如果單看統計數字,不實地觀察現實,是不合格的。


第三點,是理論上,只要每年興建同樣的總居住面積,不管其興建的是公屋、居屋,抑或是私樓,對於人均居住面積均沒有影響。此外,從租值消散的角度看,私樓優於居屋、居屋優於公屋,皆因社會耗費會最少。


大量興建公屋和居屋的原理,是因為單位的快速增加、人均居住面積的爆升,會令到樓價大跌,董建華的「八萬五」便是一例。


所以,正確的發展途徑,應是在大量興建的初期,以公屋和居屋為主,到了普遍居住環境改善了,便效法西方,以私樓為主。 

adblk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