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傑,地安得靈?
新特首李家超上任不久便宣布成立「土地及房屋供應統籌組」及「公營房屋項目行動工作組」,好讓「基建先行」和「創造容量」兩大發展方針得到落實。成效如何?拭目以待。但不要忘記,土地及房屋問題是香港老問題。回歸以來,哪一位特首沒有試圖解決這個老問題?問題是,這個老問題似乎一直惡化。過去幾年這問題出現可能是結構性轉變。社會運動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導致另一波移民潮。這一波移民潮,對經濟的影響可能比97移民潮更深遠,這個影響亦可能改變往後政府土地及房屋政策的成效。
外行人有所不知,移民經濟學(Migration Economics)是勞動經濟學(Labor Economics)中一個分支。現代移民經濟學,主要是從人力資本(human capital)角度分析。人力資本與其他資本不同地方,是資本跟人力是分不開。人力在前,人力移動,資本跟著移動。移民,樓房生意可留下來,但人力資本難免隨人遠走他去。要注意的,當人才外流,人力資本價值可能隨之改變,將可升可跌。移民導致人力資本價值上升,固然是移民一大理由。移民導致人力資本價值下降,則反映移民同時導致消費享受上升。全球現約有3%人口居住在非出生地方,氣候變化、政治衝突、發展中國家教育提升等因素,將增加移民人口。傳統研究發現,新移民在勞動市場起初較吃虧,因人力資本價值往往在移民後下降。隨新移民落地生根後投資人力資本,他們和子女最終會順利融入勞動市場。新移民如何影響勞動市場,是爭議性很大一個題目。據傳統理論,移民帶來的新勞動力令工資受壓,生產成本和產品價格隨之下降,尤其勞力密集行業。倘新移民和本地工人能力各有所長,勞力互補經濟含意是本地工人會受益。再複雜點的可能性,是傳統國際貿易理論中著名的「羅伯津斯基定理」(Rybczynski Theorem):在自由貿易下,移民不一定會令工資下調,因市場可透過經濟轉型拓展依賴勞動密集行業增加出口。相反,移民潮導致人才流失,對香港勞動市場造成的打擊如物價上升、經濟被迫轉型等。較少行家留意的,是移民潮對土地及房屋市場的負面影響。作為生產要素,人和地是互補的。人去樓空,移民潮當然會減少土地及房屋需求。問題是,今天人才外流是短暫性還是結構性?政府在制定土地及房屋政策時,要先解答這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