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想寫《香港民主及人權法案》,不過要從頭說起,方能建立出架構,那就要由幾十年前開始講了。
今日中國的經濟成就,人們歸因於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政策,我並非說這說法錯了,只是並不全對。
首先說「開放」,中國經濟幾時不開放?在六十年代,中國經濟封閉,並非因為它不開放,而是被人杯葛而已。換言之,它是在政治上和美蘇兩大陣營都交惡了,因此被迫封閉,但其實,中國向來願意貿易,當完全沒有辦法時,就透過香港,暗中同西方做貿易。所以,「開放」是奠基於1972年尼克遜訪華,以及1979年中美建交,只要美國願意用美元來買中國的產品,中國的經濟起飛是必然的,就算沒有改革共產主義,把制度資本主義化,最多只是經濟增速慢一點,但大趨勢是變不了的。
在今日的經濟世界,有一句至理名言:甚麼都是假的,只有美元是真的。從戰後開始,所有的經濟起飛國家,從1946年後的德國,1950年後的日本及新加坡,七十年代的四小龍,八十年代的中國,這十年來的越南,全都是靠美國人買貨,收回大量美元,因而崛起。沒有美元,這些國家甚麼都不是,有了美元,它們都變得如狼似虎。由此可以見得,美元在當今經濟體系上的威力。
說回中國的「改革」,由小企、民企去帶動,經過了幾十年的學習期,連國企也學曉了資本主義的運作方式,也用資本家的方法去經營了。然而,大家不妨想想,回到四十年前,如果在「改革」和「開放」兩者之間,只能挑其一,哪一項更為重要呢?
很明顯,如果兩者只能挑其一,就一定是挑美元,要美國人買中國貨,就是沒有民企,美國華人多點買豆豉鯪魚,棉襖等等,也對中國經濟大有幫助。但如果繼續經濟封鎖,則無論中國如何改革制度,也沒有作用。這就像今天的朝鮮,也已作出了某程度上的制度改革,資本主義程度相等於中國的九十年代了,但作用也不大。
對,要分析以上課題,得先從「美國經濟秩序」(Oeconomia Americana)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