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雖然交易大堂已成過去,但證券行數目其實愈開愈多。(資料圖片)
近期細價股風波醞得比較大,媒體其中一個疏理線索的方式,是從中央結算系統(CCASS)找上市公司持股證券行,再順藤摸瓜找出背後金主。這種分析方式,很有big data的概念,4年前的我炒細價股,做自家的研究也是沿著這種思路去睇。
不過,時易世移,現在這種分析竅門的命中率不會太大。首先,證券行愈開愈多,要疏理線索就要多幾分努力,因為江山代代有人出,長江後浪推前浪,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人自立門戶。內地證券行尤其是愈來愈多,一般香港股民不熟內地人脈、同鄉關係,所以分析又有難度。
證券行之間不一定是敵我關係,如果你係專心做散戶市場,割佣吸客的那類證券行,自然鬥到你死我活。
不過,在企業融資的世界,A證券行的刁可能是B證券行介紹,然後C證券行的老闆才是幕後金主。因為有一些證券行的牌頭「黃咗」,監管機構見到覺得似曾相識,可能會百般刁難,如果用別家證券行,就可以化解這個麻煩。反正,ibanker最重要是得到客戶信任,客戶不會太介意你用咩行,完成到任務就可以了。
因此,很多人分析新股,會留意用咩保薦行、用咩配售代理之類,當然參考價值一定會有,但不要有太大期望。尤其是規模比較大的行,IPO team不只一條,不同team有不同人脈,你見到個牌頭,都唔會分得到係咩人做,除非你消息靈通。
證券行之間的合作關係,可以好奧妙。有時,這種「借牌頭」的做法,除了避開監管耳目,都可以在商業上互惠互利。因為不排除證券行都有野心想上市,上市就要「夠數」。
數從何來?就是這樣借來借去,因為在會計角度,只要出你牌頭,條數就已經book了落你帳目度。一邊有人想低調,一邊有人想上市又想賺「牌頭費」,商機就是這樣來。
最後是集資的潛規則,一般配售新股、供股、IPO上市,根據一般的sequences of event,定價都是比較後期才會落實的部分。
不過,實際上,定價可能比教科書描述的更早。我試用簡單概念演繹多少少,我們散戶抽IPO飛唔會覺,但一般國際承配人是幾千萬幾億元的貨去接。上限定價和下限定價可以差很大嚿錢,所以如果唔預早講定,點會有人肯認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