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2017-07-24 06:00:00

變局

分享:

處於監管及輿論風尖浪口的王健林上周五指:「積極回應國家號召,我們決定把主要投資放在國內」。這讓人想起了另外兩個大佬,一是復星的郭廣昌,2015年底失聯事件後,郭也在多個場合有過類似表態。另一個是大名鼎鼎的李超人,從2012年開始大肆拋售國內資產,成功地趕在本輪外匯管制前全身而退。


近期A股最活躍的當屬周期股,煤炭鋼鐵有色化工,在中期業績爆升的利好中紛紛大漲。周期行業景氣無疑是得益於供給側改革,下游需求總體穩定,供給端行政收縮及愈來愈嚴的環保監管,令周期性行業出現「邊漲價邊去產能」的經濟奇蹟。外匯管制、供給側改革及諸如國進民退、房地產調控等,愈來愈多跡象表明,如今中國正走上一條與過去30年鄧小平時代,以市場化為主要導向不同的經濟之路。套用一個時髦詞彙,我願意把這種計劃、行政色彩濃重的體制稱為國家資本主義。我上網查過,對於國家資本主義的利弊、中國是不是國家資本主義,有著非常大爭議。這都不是我想討論的,我想研究的是在這種新經濟體制下,A股的運行會何改變?我們該如何適應這個變化?當然這其實並不是個特別新的話題,也不是今年才突然有的變化。


討論這話題,因筆者一直反思上半年相對失敗的投資,主要問題在於忽略了這個經濟體制的重大變化。「做多黨產」,這是近來朋友圈不時見到的一句話,雖然言者或是一個玩笑,但如這種體制是未來5年、10年甚至30年的大方向,則「做多黨產」很可能是「一針見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