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警務處只處理執法事宜。(資料圖片)
香港的影子銀行問題,暫時金管局無乜著墨,也因搜集數據困難、數據滯後,金管局不會預先睇到問題。講過了,銀行的東西由金管局管,但銀行體系外的東西,金管局理不了。財仔市場愈來愈興旺,絕對是影子銀行問題誘發點。
銀行體系外的借貸愈來愈多,某程度上財仔牌價已可反映出來。殼股叫價億億聲,證券行牌照也百萬元起跳,連帶人頭RO都近十萬元月薪,沒想到財仔牌也愈來愈高價,升值甚快。半年前朋友賣財仔牌,成交價約50萬元,現在叫價已近百萬元。若論「啤」的成本,上市公司當然最難,證券行也難,因證監會問長問短,由資金來源到人事任命都要搞你一輪。曾聽過有證券行因無銀行戶口,故申請牌照有礙,但另一邊廂,銀行卻說無牌不能批戶口申請。到底雞先定蛋先?我又成頭「黑人問號」了。由此可見,啤證券行的百般刁難已去到離奇程度。
財仔則不,啤財仔相對容易。只要做足「門面」工夫,找警務處看看、牌照法庭搞搞就可了。理論上,入場門檻低的東西,牌照價格不會太高,唯一解釋是需求真係太強勁。財仔需求可從幾方面體現:上市公司多數對財仔業務有喜愛,銀行壓力測試提高新盤買家向財仔借錢的需求和大陸人的走資需要等。
有時睇新聞會想到頭爆,到底那些豪宅幾十按,然後爆煲做銀主盤是如何一回事?一間物業可以咁多按都無事,咁一係批貸款位人兄個腦有事,或整個借貸系統有事。
核心問題在於,財仔愈多,財仔借貸愈旺,香港影子銀行問題會愈嚴重。雖然香港財仔會處理大額借貸,而需求只會愈來愈大,但監管機構如警務處外、牌照法庭和放債人註冊處只集中處理執法和法規問題,如高利貸、收數方式等;對於行業數據的整合分析、借貸的風險檢控則不是3個部門的重點處理。這就是監管機構之間的盲點,因各自處理自己部分,故有不連接地方。
另一個問題是搜集數據和資料難度。香港不少上市公司都有財仔,按會計要求和上市規則,財仔的部分業務資料要披露的。如金管局有隊人專門分析香港有財仔業務的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咁樣整個影子銀行的picture又可再清晰點。但香港上市公司太多,所持財仔的上市公司也不少,要收集和分析這類數據確要一隊人做,或要用big data的數據分析方法。
至於上市公司以外的又是搞不了,只好再想辦法,因私人公司的帳目不必公開,除非財仔跟銀行有合作,那麼部分交易或成為金管局的電子紀錄。金管局要求的壓力測試,變相迫新盤買家走後門,不跟銀行借,改跟財仔借,也是變想鼓勵香港版影子銀行的催生。因借貸在銀行體系內進行,金管局管得到,除國際級的巴塞爾條約外,還有十九幾萬條指引、條例、守則去處理。但跟財仔借呢?這就管不著了,警務處等又不專責做這類工作,甚至連搜集數據都不容易。
不跟銀行借錢,不代表借錢不存在。本質上這是掩耳盜鈴,因金管局把借貸活動迫到去一個自己監管不了的財仔範籌,連資料都難掌握,何以做風控?金管局設壓力測試,是想保護銀行,但這幾十年來,財仔爆煲清盤常常有,但香港有幾多間銀行因金融危機而玩完?金管局嚴管銀行是否好事就難說得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