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足將於明晚在旺角大球場迎戰泰國。(互聯網)
「體育界沒有經濟貢獻。」前特首曾這樣說。看看在香港最受歡迎的足球吧,現時每場港超聯平均入場人數不到1,000人,以每場球賽平均票價不足100元計,每場港超聯的「經濟貢獻」不足10萬元,咁前特首又可能錯唔哂喎。
不過,如果大家對2009年港足曾在東亞運踢贏日本勇奪金牌時的情景還有印象的話,你或會認同可觀的體育成就可以增加社會的凝聚力,就咁睇體育界對社會的間接貢獻應該唔會係零。
足球可以增加社會或國家的凝聚力不是我吹水吹出來的。就讓我們跳出香港,看看國家身份認同比我們更低的非洲吧。
由於歷史原因,現代非洲國家的彊界並不是根據種族所在地來劃分,所以不少非洲國家的人民對自己的「國家」的歸屬感不高,反而他們更多時候以種族來作為自己「身份認同」的基礎。不過,最近有研究發現,每當有非洲國家在重要賽事(例如非洲國家盃或世界盃外圍賽等)勝出時,其國民對自己國家的歸屬感程度會突然上升。
舉個例,十多年前西非國家馬里有約三成人民會以種族(而不是國家)作為自己「身份認同」的基礎,不過5年前,在非洲國家盃爆冷得到季軍後,這比例大幅下跌至一成半左右,而對國家的歸屬感程度卻上升不少。
今時今日,辦報都應該冇乜「經濟貢獻」,但無論中外我們還是見到有不少富豪政要前仆後繼買下各大小報,有的是為了多一件燒錢的玩具,有的是要增加自己在政商界的影響力,有的是要宣揚自己的「治國理念」。
同樣道理,即使足球運動沒有任何「經濟貢獻」,但因為它有增強國民對國家的「身份認同」,這「間接貢獻」還是會引來不少老闆投資足球的。
這就解釋了一直提倡「中國夢」的習主席,為何要為中國的足球來一個大革新,為何一個又一個的中國富豪,即使對足球一知半解亦會花十個又十個億的人仔在各支中超球隊。
最近香港足總主席和即將離任的CEO都分別說香港足球冇前途,其實將上述的邏輯倒轉一下,我們可以解釋為何香港足球搞極都搞唔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