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大昌網站。
國際家居零售(1373)自上市以來,未生已經是其一手股東,近年,因該公司派息持續高企,達8%以上,業績也算平穩,故現時持有10萬股,以作收息之用。上月底,因得悉該公司於黃竹坑南匯廣場總部舉行股東周年大會,為了解該公司未來動向,故特地前往。
未生為省錢,先到尖沙咀碼頭乘船至中環,再步行至金鐘乘地鐵至黃竹坑。因為沒有發現有天橋,所以走了一段冤枉路,最後在後門進入南匯廣場,發現原來物業是由大昌集團(088)發展。
該公司歷史悠久,創辦人陳德泰在1950年代已經從事建築業,後來逐步轉型為地產,至1972年改組上市。上市時資產包括和記大廈25%股權,並與希慎興業(014)合作持有銅鑼灣兩項物業合營40%股權。在上市後,該公司與多家地產公司換股及合作,並收購尖沙咀喜來登酒店35%股權,聲勢一時無兩。其中,最大之合作計劃為與和記洋行組成都城地產發展其船塢土地,後來只是開發了大角咀大同新村,但因和記洋行財困,經營權轉至滙豐之手,新管理層撕毀協議,最後以和記大廈交換都城地產了事。同時,亦與太古地產(1972)合作發展太古船塢,後來只是發展了小部分,太古拆夥改為自行發展,大昌被迫退出。
1981年,希慎改組上市,大昌將合營40%股權交換為希慎逾9%股權,成為小股東,至此,公司已無重大發展計劃,同時亦因創辦人陳德泰逝世,年僅30歲兒子陳斌擔任主席,可能因為缺乏經驗,加上股權分散,故不能作進取之計劃。但同期上市之長江實業(1113)、新鴻基地產(016)及恒基地產(012)等已在低位大幅吸納土地進行開發,實力大幅增加,將大昌進一步拋離,於是漸不成氣候。在1990年代,曾有一段時期積極發展商業物業,南匯廣場亦是其中之一,其後已多年未有成功投得土地。
最近10年,該公司雖然保留巨額現金,不過他們似乎傾向賣出手上的商業物業作派息,基本上只剩下石門新都廣場、美國物業及港島幾項住宅資產,以及喜來登酒店股權,完美錯過工商廈物業升值潮。雖然他們也有入標部分中大型項目,但手上現金不足,如果真的中標,甚至要向銀行借貸應付,派息也需要暫緩,如果項目失敗,可能更有沒頂之機會,再投資風險亦導致資產折讓較大。現在管理層已老,股權也集中回陳家手上,如沒頂會影響其生活穩定,倒不如保守。但如果繼續保守,物業賣光了,還有甚麼可以維持派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