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進步,醫生為病人治療時不再單以「治病」為單一目標,會同時顧及病人在治療時面對的情況,例如病情引起的心理、社交、工作等問題,以訂定治療方向,避免造成「累積性生活障礙」。皮膚科專科關志強醫生以銀屑病患者為例,指近年已有愈來愈多的藥物幫助銀屑病患者控制病情,讓患者可以擺脫病情枷鎖,隨時隨個人需要規劃人生。
關志強醫生表示,醫學界暫時仍未清楚銀屑病的發病成因,但相信與基因有關,而情緒、壓力、生活緊張、皮膚受損、感染、藥物等都有機會誘發病情,雖然本港的發病數字較外國低,平均每一千人中,約有2至3人患有銀屑病,但並不等如可忽視銀屑病患者的需要。
「曾經有一位大學女學生,很少穿上短裙短褲,擔心被人發現患有銀屑病,慢慢更不想跟同學接觸,不敢跟同學一起游泳,甚至只留在室內、燈光昏暗的卡拉OK活動都不願意參與。及至大學畢業後,她更加擔心自己的皮膚徵狀,會令其他人投以歧視眼光,而遲遲不敢投入社會工作;至於生兒育女等人生大事,她更加是想都不敢想……由此可見,對患者來說,種種病徵都有機會造成累積性生活障礙。」
關志強醫生表示,近年醫學界對治療銀屑病有既定的國際標準,第一種方法是以客觀的PASI標準去評估,即根據患者每一個患處的面積、紅腫程度、皮屑厚度及數量去評估銀屑病的嚴重程度。醫生會在患者接受治療前先作一次評估,並在治療後再次評估患者的病情以比較治療效果,例如用藥後的病情較用藥前得到 90%、100%的改善,便會形容治療成效達PASI 90、PASI 100。
第二個評估方案則以病人的生活質素作考量,目的是希望透過患者的主觀感覺去了解病情對生活上的影響,以便在治療時能改善患者病情之餘,又同時改善患者的生活質素,達到身心健康。關志強醫生舉例指,傳統口服治療藥物甲氨蝶呤的成效雖好,但亦有一定的副作用,令患者心理上感到抗拒,所以訂定治療時亦應納入考慮範圍。
近年有不少藥物推陳出新,生物製劑便是其中一種既有效且副作用較少的銀屑病治療藥物,以其中一種IL-23抑制劑為例,約85%的患者在用藥後得到90%改善,約60%更達至百分百改善,效果更可持續3.7年,令病情得到長期控制。
關志強醫生補充,患者更可相隔3個月才注射一次,較舊一代的生物製劑需要每月注射來得方便,讓患者重拾正常生活,不會因為經常注射藥物而有被提醒患病或被歧視的感覺。不過,關醫生亦強調,不同患者對藥物的療效及副作用均有不同,患者應與自己的醫生商討,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10月29日是世界銀屑病日,每年都會有不同的活動主題,例如2019年及2020年就分別以Connected及Informed為題,至於2021年則以United為主題,關志強醫生解釋,今年的主題目的是希望醫護人員及患者聯合在一起,共同制訂治療方針,真正達到同時改善患者生理及心理上的需要,期望銀屑病患者能重回患病前的生活質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