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不一定與懶惰有關!臨床心理學家授5方法改善拖延問題](https://cdn.am730.com.hk/s3fs-public/styles/article_image_webp/public/2025-02/8375f7303555c5d00bd5eb41af7328a5_l.jpg.webp?itok=xCedgV2S×tamp=1739196439)
拖延症不一定與懶惰、壓力有關,研究顯示它反而是源自於無法調節情緒,特別是負面的情緒。
假期即將結束,但作業還沒寫;學校功課、報告常常拖到最後一刻才想進行,或在工作時往往覺得「時間還夠」而不斷將事情往後延,甚至愈來愈不想處理。你也有這些「拖延症」的情況嗎?
相信許多人也常常陷入拖延的困境,甚至「拖延症末期」一直逃避不想處理該進行的事情,最後決定乾脆直接放棄。臨床心理學家蔡百祥從心理層面說明拖延症的原因,並提供5種解決方案,幫助改善拖延症的問題。
拖延可能源自於負面情緒 若已成為困擾時更應重視
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有拖延事情的情形,但當拖延變成一種生活方式時,其實對於學業、工作、家庭、人際關係等都有可能造成影響,變成生活中一個困擾的問題。
許多人認為「拖延症|連瞓覺都要拖? 或變神經質」做事拖拖拉拉只是因為懶惰不想做而已,但蔡百祥臨床心理學家表示,拖延症不一定與懶惰、壓力有關,研究顯示它反而是源自於無法調節情緒,特別是負面的情緒。
如何改善拖延症? 根據5情境採取不同解決方案
如果發現自己常常有逃避任務的情形,蔡百祥臨床心理學家建議,可以根據以下不同的情境,試試相關解決方案來改善拖延症的問題:
- 假藉口:如果曾告訴過自己「我需要吃點零食來提振精神」、「先看一下信箱好了,搞不好有緊急郵件」等,建議採取「自我誠實」的方式改善,對自己誠實,先破除各個假藉口並在腦海中想想任務的目的。
- 感到不知所措:如果在面對任務時,常覺得事情好像無窮無盡,在思考的時候感覺腦袋好像被轟炸過,建議「寫下想法」,將想法都先寫下來讓思緒更有邏輯,如果發現問題真的無法解決,也可以試著詢問身邊的親人或朋友。
- 過度思考:常常有同樣的想法不斷在腦中閃過,讓任務的進行無法持續往前,這時建議「跳脫思考」,試著用「局外人」的思考方式來看待事情。如果還是感覺煩躁,也可以透過散步、慢跑、呼吸練習等,幫助自己思考更清晰。
- 對時間無感:對時間無感無法在特定時間之前完成任務時,建議「設定時限」,例如:在手機上為每項任務設定三個鬧鐘。如果在途中又失去動力,可以想想「為甚麼這件事很重要?」、「如果做到了,獎勵是甚麼?」讓自己重新獲得動力。
- 心情低落:常常會告訴自己「我沒心情」、「我不喜歡這樣」、「等我感覺好一點之後再做」等,建議可以「轉換心情」,試著了解自己的心情起伏,是否因食物或者特殊活動等可以重新獲得能量,並利用這樣的情緒來督促自己。
面對拖延症雖然大家都明白應做計劃,鼓勵、督促自己讓任務順利完成,但蔡百祥臨床心理學家認為,事實上負面情緒無法戰勝時,無論有多完美的計劃,往往也會讓人無法獲得動力,面對拖延希望民眾能一起學習與情緒相處,並透過自覺驅使自己完成任務。
【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