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和威爾明頓學院的研究人員就表示,只要是「自我選擇」,孤獨本身不是壞事,更遑論是抑鬱。(互聯網圖片)](https://cdn.am730.com.hk/s3fs-public/styles/article_image/public/news_image/1553435168_41.jpg?itok=64M6R8vM×tamp=1738938160)
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和威爾明頓學院的研究人員就表示,只要是「自我選擇」,孤獨本身不是壞事,更遑論是抑鬱。(互聯網圖片)
在社會上「孤獨」以往會被標籤成抑鬱、自閉等負面情緒,也會將其跟羞怯、寂寞等混為一談。但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和威爾明頓學院的研究人員就表示,只要是「自我選擇」獨自消磨時間的青少年,就不是有社交焦慮的問題,而是趁機會整理自已,此行為實有助於個人成長和自我接納。是次研究已在《Journal of Adolescence》上發表。
![現今社會偏重以朋友和同儕聯繫的外向生活,不合群就會怕被標籤成負面。(互聯網圖片)](https://cdn.am730.com.hk/s3fs-public/styles/article_image/public/news_image/1553435172_7K.jpg?itok=3haXcx6j×tamp=1738938160)
現今社會偏重以朋友和同儕聯繫的外向生活,不合群就會怕被標籤成負面。(互聯網圖片)
學會獨處是一項技能
領導研究的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的心理學教授Margarita Azmitia認為,青少年的孤獨問題經常被標籤成社會問題。「但我覺得有時候學會獨處是一項技能,它可以讓人耳目一新,恢復精神。」為此她連同威爾明頓學院心理學助理教授Virginia Thomas,進行針對孤獨在身份發展和情緒健康方面作用的研究。
為了區分青少年孤獨的動機,她們設計了一個14項的自我評估,要求受訪者將他們的孤獨動機以1至4分作評定,問卷羅列的問題如「當我自己花時間時感到精力充沛」、「我享受安靜,對比起當我與他人在一起時感到不舒服」、「當我和其他人在一起時,我會後悔自己所說或做的事情」等。研究發現部分尋求孤獨的人,因為他們感到被拒絕而更易出現社交焦慮和抑鬱等問題,最後往往具有較低的身份發展水平。相反,那些因積極的原因而尋求孤獨的人,例如自我反省或渴望和平與安寧,不會面臨這些風險。
![研究人員鼓勵家長幫助子女明白孤獨不壞,並且學會管理獨處時間。(互聯網圖片)](https://cdn.am730.com.hk/s3fs-public/styles/article_image/public/news_image/1553435181_pt.jpg?itok=4FcZaHOh×tamp=1738938160)
研究人員鼓勵家長幫助子女明白孤獨不壞,並且學會管理獨處時間。(互聯網圖片)
讓父母幫助子女明白獨處不壞
現今社會偏重以朋友和同儕聯繫的外向生活,青少年經常擔心被朋友拒絕,或擔心獨處意味著他們不受歡迎,因而在朋友面前24/7全天候On Call。令年輕人不明白「獨處」的益處。「其實孤獨可以提供自我反思,創造性表達或精神更新的機會。」Virginia Thomas補充道。「問題是如何令獨處不會讓人感到是浪費時間。」此外兩位研究人員均鼓勵父母幫助孩子明白獨處並不壞,而適度獨處更可有助調節自己行為,為日後的社交生活有益無害。
(來源: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Cruz)
網址:https://news.ucsc.edu/2019/03/azmitia-solitud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