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cdn.am730.com.hk/s3fs-public/styles/article_image/public/news_image/1589820445_lA.jpg?itok=fK_QMh9d×tamp=1738817495)
炎症性腸病(IBD)是由於身體免疫系統不正常的反應而引起,當中主要細分為克隆氏症及潰瘍性結腸炎,在香港兩症合共約有3,000名患者。腹痛腹瀉是IBD常見病徵,與新冠肺炎相似,患者如何分辨自己是否染疫?又應如何減低染疫風險?
香港炎症性腸病學會會長兼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李建綱指出,香港IBD患者約三分一為克隆氏症,潰瘍性結腸炎則佔約三分二。前者可影響由口腔至肛門整個消化道,炎症為非連續性,亦有體重下降、發燒或貧血等徵狀,嚴重或併發腸壁纖維化、腸道閉塞;後者主要影響大腸,發炎部分是連續性的,可再細分為直腸炎、左側結腸炎和全結腸炎,亦有急大便卻只排出小量,事後仍有便意的情況出現,同時可併發毒性巨結腸症、腸道破裂穿孔等。
分清病徵減疑慮
由於新冠肺炎可引起胃腸道症狀,醫學文獻更指出內地感染者多達79%出現嘔吐、肚瀉、噁心或消化道出血等之中最少一項症狀,讓IBD患者擔憂難以分辨兩病的徵狀。李建綱表示,IBD患者雖會有肚瀉,甚至大便帶血和黏液,但噁心或嘔吐則較少見,若沒有適當治療,肚瀉會一直持續,「至於新冠肺炎患者若有肚瀉,情況平均維持4.1天,而且或伴隨咳嗽(71%)、有痰(40%),這些在IBD患者較少出現。」
使用公廁要消毒
由於新冠肺炎估計可經糞便傳播病毒,而IBD患者外出時隨時要找廁所,李建綱認為患者使用洗手間時要特別小心,「使用自備的紙巾會比公廁提供的廁紙安全;如廁前應用噴了消毒液的紙巾清潔廁板;如廁後要蓋上廁板才沖廁;如廁後徹底洗手;洗手後用抹手紙抹乾雙手,避免使用公共毛巾和吹風機乾手。」當然,使用口罩和保持社交距離也是必須的。
勿自行減藥
亞太腸胃病學會炎症性腸病工作小組則提醒IBD患者勿自行減藥或停藥。李建綱解釋,「香港大部分IBD患者為輕微至中度患者,一線的新式抗炎藥5-氨基水楊酸並不會增加感染冠狀病毒風險,毋須減劑量;而依照醫生指示服用,過半患者可以有效控病,毋須外加免疫調節劑治療。至於中度至嚴重患者,一般會短期使用皮質類固醇抑制免疫反應,然後轉用硫嘌呤等免疫系統抑制劑。如果正使用皮質類固醇,應按醫生建議盡量減少使用量。使用生物製劑的嚴重患者,如病情受控,可繼續使用;以激酶抑制劑治療的話,也應維持注射最低劑量。」患者也要按醫生指示覆診,以有效穩定病情,減低IBD復發或惡化而入院治療的風險。
![李建綱指IBD患者不宜自行停藥。](https://cdn.am730.com.hk/s3fs-public/styles/article_image/public/news_image/1589820443_8D.jpg?itok=35yhVfpj×tamp=1738817495)
李建綱指IBD患者不宜自行停藥。
![洗手間較多細菌病毒,IBD患者使用前應消毒。](https://cdn.am730.com.hk/s3fs-public/styles/article_image/public/news_image/1589820440_qd.jpg?itok=41DXg5jZ×tamp=1738817495)
洗手間較多細菌病毒,IBD患者使用前應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