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2024-12-05 04:30:17
日報

中大研發 非入侵性檢測 加快診斷炎症性腸病

分享:
炎症性腸病

中大研發 非入侵性檢測 加快診斷炎症性腸病

炎症性腸病(IBD)即克隆氏症(CD)或潰瘍性結腸炎(UC),患者腸道發炎引致經常肚瀉,情況嚴重甚至要切除部分腸道;惟過往診斷此症須排除其他疾病,確診往往需時6至12個月,耽誤病情。中大醫學院研發利用腸道微生物標誌物診斷炎症性腸病的方法,令確診時間大為縮短,有助患者及早治療,避免併發症出現。

近年IBD個案不斷增加,與城市化及飲食習慣改變不無關係,20至40歲是發病高峰期,暫時未有根治方法。中大醫學院裘槎醫學科學教授、香港微生物群創新中心總監及新基石研究學者黃秀娟教授續指,「IBD可誘發嚴重併發症,例如腸道收窄、穿孔、結腸癌等,也有部分患者需要切除腸道。」

炎症性腸病

(左起)黃秀娟、陳家亮、林先生、鄭佳瑩、張靖婉。

大腸鏡排期需時

中大醫學院卓敏內科及藥物治療學講座教授、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主任兼香港微生物群創新中心聯合總監陳家亮教授表示,「過往要分辨炎症性腸病,還是一般的功能性腸道疾病,就需要做大腸鏡檢查,既屬入侵性、或須承受刺穿腸道的副作用、公院輪候時間亦長,令患者未能及早治療,非患者亦做了不必要檢查。」同時患者可能要驗血、做電腦掃描和MRI等,多次見醫生才得到結論,因此有需要開發一種非入侵性、穩定和精準的方法輔助IBD診斷。

發現細菌生物標誌物

中大醫學院發現了腸道菌群與IBD發病息息相關,研究團隊從11個國家取得包括患者及非患者總共近6,000個糞便樣本,透過宏基因組學分析,發現CD患者、UC患者及健康人士的腸道微生物有很大分別,並鎖定9種與CD有關及10種與UC有關的細菌生物標誌物,作為診斷的依據。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博士後研究員鄭佳瑩博士指,「由這些標誌物組成的檢測模型,用作診斷發現準確度可達九成,靈敏度及特異性亦分別達88%及89%。檢測模型也適用於初期或症狀輕微患者,以及不同國家或地區人士。」

 

adblk6
炎症性腸病

只須留一茶匙分量糞便樣本,便足夠作檢測。

2027年可臨床應用

為使檢測模可轉化為臨床應用,研究團隊也發展出多重微滴式數位PCR(ddPCR)方法。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助理教授張靖婉教授認為,「此方法可以在液滴中同時檢測多個細菌標誌物,大大減省檢測時間,同時可維持高靈敏度和準確性。」檢測報告需時約一星期,若評估為IBD風險高,便安排照大腸鏡作確診,大大縮短確診需時,及早得到治療,減低出現併發病的風險。有關技術有望於2027年在香港作臨床應用,估計檢查費用約為數千港元。

今年52歲的克隆氏症患者林先生於1996年開始出現屙嘔、大便出血徵狀而求診,經歷近兩年時間接受不同檢查,方確診為克隆氏症,最嚴重時每隔1至1.5小時便肚瀉一次,十年間未曾「一覺瞓天光」。因為嚴重炎症和瘻管使大腸和尿道相通,最終需要切除腸道。他希望新診斷技術及現時藥物進步,患者毋須再經歷他的痛苦。

會員免費換香港麥當勞叔叔之家慈善基金「愛❤迎蛇年利是封」及揮春!

會員免費換香港麥當勞叔叔之家慈善基金「愛❤迎蛇年利是封」及揮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