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能力較弱人士感染帶狀疱疹病毒(「生蛇」)風險相對較高,尤其糖尿病患者。這種慢性疾病會導致血管損傷及神經病變,一旦感染,出現蛇後神經痛的機會就更高。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張偉成醫生指,「生蛇」後72小時內應接受抗病毒治療,高風險群組包括糖尿病患者,亦應盡早接種重組疫苗,以減低感染及後遺症風險。
「生蛇」引起的後遺神經痛,令67歲的李先生(化名)痛不欲生。患有糖尿病的他年前不幸感染帶狀疱疹病毒,病毒潛藏在三叉神經線附近,因而產生劇烈痛楚。可能是太早停止口服抗病毒療程的關係,病毒持續活躍,影響他的日常生活,即使水泡結焦轉好,神經痛楚依然未有減退,甚至要用到嗎啡止痛,更一度因此有輕生念頭。
神經痛損生活質素
張醫生表示,假如年幼時感染過水痘病毒,痊癒後病毒會一直潛伏於神經系統,直到免疫能力隨著年紀增長或患上慢性疾病等因素而下降,病毒會伺機大量複製並攻擊神經線,令皮膚表面長出紅疹及水泡。
據推算,大約每3名香港人便有1人曾感染帶狀疱疹,隨著年齡增長,感染風險亦會倍升。張醫生指出,糖尿病患者的免疫能力本身已經較弱,他們感染帶狀疱疹病毒的風險增加40%,加上有機會伴隨神經線病變,出現蛇後神經痛的機會亦會大增,也解釋到個案中的李先生痛症為何如此劇烈。
張醫生強調,一旦「生蛇」最好在72小時內接受治療,透過口服抗病毒藥物盡早清除病毒,以加快疱疹痊癒及減低痛楚。有患者或會問,是否過了這個時限就毋須使用藥物?他強調絕非如此︰「即使疱疹徵狀消退,如果患者臨床上仍有痛症,就應繼續用藥以減輕癒後痛楚,才能達到治療的真正目的。」
疫苗減痛症影響
不過,「生蛇」糖尿病患者在治療上亦要特別小心。張醫生舉例,假如患者的神經痛症持續並且越演越烈,或需要使用高劑量類固醇以減低炎症反應,惟此舉有機會令血糖水平升高,故此處方藥物時必須考慮到原有病況,評估胰臟功能,從而謹慎用藥。
正因糖尿病患者「生蛇」較高,出現蛇後神經痛的持續時間亦比非糖尿病患者更長,故此必須提升自身免疫能力及控制好血糖水平。張醫生舉例,保持適度運動、足夠睡眠及健康飲食習慣,有助增加免疫能力,同時亦要控制好壓力,因這會影響到人體荷爾蒙水平,從而使免疫能力下降,變相增加「生蛇」風險。
此外,要進一步減低糖尿病患者「生蛇」及出現蛇後神經痛風險,張醫生建議盡早接種俗稱「蛇針」的帶狀疱疹疫苗,就算在多年前曾經接種,也應接種新一代重組疫苗,以加強保護力。美國疾控中心就建議,50歲或以上,以及19歲或以下免疫能力低下人士接種新一代重組疫苗,整體保護率達到87.7%。
張醫生補充,糖尿病患者應在血糖水平穩定的情況下接種,以加強疫苗的抗體水平,必要時可與主診醫生商討,了解預防「生蛇」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