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心臟病是常見致命疾病中的第三位,2017年便有6,138人死於心臟病,而當中主要涉及冠狀動脈的心臟病。衛生署數字指出,由2000年至2009年,15至24歲組別冠心病發病率每年上升10.7%,因此任何年齡人士都應改善生活模式,預防心臟病。
心臟科專科醫生陳良貴指出,年輕冠心病患者後果可能更嚴重,因為45歲以下心肌梗塞患者,有近七成人事前並無感到典型的胸痛症狀;亦較少意識到自己的心臟問題,到症狀持續長時間才求醫,心臟可能已受到一定程度破壞;另有研究在15年跟進觀察後指出,年輕心肌梗塞患者死亡率達30%。
有急性慢性之分
冠心病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慢性冠心病患者的冠狀動脈收窄,會有穩定性心絞痛,但平日不一定有明顯病徵,走得快或者會有胸口不適,但休息便可紓緩。急性冠狀動脈綜合症(ACS)就危險得多,情況嚴重可致命。陳良貴解釋,「ACS成因是血脂、鈣沉積物於冠狀動脈內聚積,漸漸形成斑塊,令血管收窄;當斑塊破裂,血小板便會組成血塊止血,如果血栓大量聚積,就會堵塞血管,導致急性心臟病發。」
按需要延長用藥
ACS可再細分為3個程度,包括不穩定性心絞痛、非ST段上升型心肌梗塞及ST段上升型心肌梗塞,陳良貴表示後者最為嚴重,「患者需要即時接受通波仔手術,改善心臟血管收窄問題。」可是,視乎採用的支架,術後仍有5%至50%復發風險,因此患者術後須使用兩款抗血小板藥物治療最少12個月,如新一代藥物替格瑞洛,配搭阿士匹靈使用,以減低血栓再次形成的風險。而新一代藥物有起效快及成效較顯著的好處,因心血管問題而死亡的風險比傳統藥物可再減低21%。
陳良貴補充,「如果患者屬高危人士,如有糖尿病、超過一次心臟病發、慢性腎病等,便應考慮延長服用兩款抗血小板藥到2至3年,研究發現可分別減低再次心肌梗塞和中風風險達16%和25%。」
缺乏運動、吸煙屬高危
陳良貴呼籲,缺乏運動、吸煙(包括電子煙)、不良飲食習慣、三高、家族病史、超重及壓力大的人士都屬高危一族,宜改善生活模式以減低心臟病風險。如被石頭壓著的胸悶、胸口痛,痛感甚至延伸至下顎、肩膊,又有冒冷汗、氣促或呼吸困難,都屬ACS典型病徵,如果休息及按醫生指示服藥亦無效,便應立即求醫。
飲食影響大
歐先生今年62歲,本身有輕微高膽固醇,雖間中有運動,但三餐多在外進食。今年9月一天早上,忽然感到胸口劇痛,更全身冒汗,事前並無先兆,於是到急症室求診。轉介至心臟科發現冠狀動脈3條血管都有阻塞,其中一條更全塞,醫生便立即為他通波仔並放入支架。歐先生現時跟從醫生吩咐用藥,並改善飲食習慣,多吃蔬果,減少吃肉,以及少鹽少油少糖,希望有助控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