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2025-02-12 04:30:21
日報

吞嚥困難落錯格 恐致吸入性肺炎

分享:
吞嚥困難

長者、癌症患者、柏金遜症患者等,都是吞嚥困難高危族。

吞嚥雖是與生俱來的能力,但有部分人士因為退化、疾病或醫療狀況等原因而導致吞嚥困難,萬一進食時「落錯格」,可能會引起致命的吸入性肺炎。如果吞嚥困難患者得到適當評估,照顧者透過國際吞嚥障礙飲食標準(IDDSI)得知患者可以順利吞嚥的食物,就可大減落錯格風險。

香港港安醫院—司徒拔道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曾華德表示,全港吞嚥障礙患者估計逾10萬人,「常見成因包括頭頸癌、柏金遜症、肌少症、認知障礙、中風、慢阻肺病等疾病,曾使用氣管造口或呼吸器、曾因口腔癌或頭頸癌接受外科手術或放射治療的人士等。」

曾華德 黎頌謙

曾華德(左)及黎頌謙(右)。(蘇文傑攝)

曾在肺部抽出粟米粒

患者由於吞嚥困難而進食得很慢,可能1小時只吃了兩口,患者很容易出現脫水、營養攝取不足的情況,患者與照顧者也可能出現情緒問題。不過最嚴重是可引起吸入性肺炎,曾華德續指,「吸入性肺炎死亡率達20%至70%。患者或有呼吸因難、胸口痛、呼吸有雜音、疲倦、口氣等徵狀,但要留意有些患者並無感覺,不知咽喉有殘留食物,也不知自己落錯格。曾有個案透過支氣管鏡在右下肺葉抽出一粒粟米。」

全面評估吞嚥能力

及時、準確診斷吞嚥障礙,可幫助患者得到合適的治療,減少住院時間及醫療開支,令生活質素得到提升。香港港安醫院—司徒拔道言語治療師黎頌謙指,「我們會先為患者作臨床吞嚥評估,如檢查口腔結構和衛生、量度舌頭壓力力度、喉部肌肉抗阻力度、吞咽肌肉活動量等,有需要便會做內視鏡吞嚥檢查(FEES),在鏡頭下有系統地引導患者運用不同方式吞服不同分量、質地、稀稠度的含色素食物和飲料,找出吞嚥能力的弱項、落錯格的風險來源、找出吞嚥補償策略,及評估是否適合移除鼻胃喉等。」之後就可逐一測試適合患者的食物飲品級別,從以減低吸入性肺炎的風險,協助患者安全進食。患者亦會接受吞嚥治療及訓練,有機會回復吞嚥能力,正常進食。
 

adblk6
吞嚥困難

國際吞嚥障礙飲食標準(IDDSI)除客觀分辨食物飲品的稀稠度外,言語治療師也可用作側面評估患者的吞嚥能力。

引入IDDSI標準

吞嚥困難患者或須進食軟餐、碎餐、糊餐,但軟、碎、糊的稀稠度定義在不同地方或有不同,於是香港港安醫院—司徒拔道引入IDDSI,將食物和飲品的稀稠度客觀地分為0級(稀薄)至7級(容易咀嚼/食物原狀),讓醫護人員、言語治療師、營養師、照顧者和患者有共通「飲食用語」,減少溝通誤會。例子如清水屬0級(稀薄)、濃稠蜜糖為3級(中度杰)、布甸為4級(糊狀)等。香港港安醫院—司徒拔道亦設有香港吞嚥治療診所,為高危一族提供全面評估服務及介入措施;而院內亦全面實行IDDSI標準,為住院患者提供吞嚥安全的食物。

【限時激減】800 amFUN 2盒!1200 amFUN 4盒!

新谷酵素益腸活酵素限時激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