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2019-09-19 05:15:00

壓力大風險增 提防認知障礙症

分享:

香港現時約有13萬人患上認知障礙症,而有研究指到2039年,數字將增加至30萬名,情況嚴峻。可是,2018年政府的精神健康檢討報告卻指出,只有少於3萬人於政府門診接受治療,大眾對於認知障礙症的關注仍然不足。

終身學習有助預防認知障礙症。

終身學習有助預防認知障礙症。

內科專科醫生陳鎮中指出,認知障礙症有八成源於阿爾茲海默氏症、血管性認知障礙症及兩者的混合型,主要發生在長者身上。阿爾茲海默氏症是腦細胞退化及死亡,患者腦部最遲成熟的部分會最先出現衰退,先影響記憶、判斷力,及後到語言能力等;而血管性認知障礙症則因多次中風、導致腦組織缺氧死亡而引起。

常見忘記服藥
當患上認知障礙症,早期會出現反應遲緩、短期記憶退化、說話重複等症狀。陳鎮中表示,「在長者身上最常反映出服藥問題,例如覆診時還有很多藥剩下(忘記服用),或者未到覆診時已沒有藥(重複服用);又或者忘記自己的物件放在哪裡而懷疑有家人偷了,都是典型事件。」病情發展到中後期,就會情緒不穩、理解及表達能力下降、無法認出家人,甚至不能自己上廁所和洗澡,需要他人照顧。

及早解決心理困擾
除了中年高血壓、中年肥胖、不動腦筋、不做運動、糖尿病、吸煙之外,壓力和抑鬱都是認知障礙症的風險因素。精神科專科醫生雷永昌引述今年1月哥本哈根大學的研究,「團隊分析了6,807名於1991至1994年間有嚴重心理困擾症狀的人與2016年患上認知障礙症的關係,發現在17種嚴重心理困擾症狀中,有5至9種的人患認知障礙症風險上升25%,有10至17種的話,風險更高出40%。」

雷永昌估計,這與腎上腺皮質醇長期偏高有關,「腎上腺皮質醇會令血糖上升、心跳加速,長遠影響血管健康和血壓,加上壓力會令人想吃東西減壓,形成了認知障礙症的風險因素。」因此,如果經常覺得自己有問題、沒有力量、沒能力應付日常生活問題、為瑣碎事煩躁、沒有希望、難以專注、想放棄嘗試新事物、早上醒來仍覺疲倦、沮喪、想哭,便應及早尋求專業人士幫助。

 

陳鎮中表示,腦部最遲成熟的地方,卻會最先退化。

陳鎮中表示,腦部最遲成熟的地方,卻會最先退化。

保持健康飲食 定期運動
今年5月,世衛推出了助減低認知障礙症風險的建議,當中提到要定期運動、不吸煙、保持健康飲食、減少過度飲酒或停止飲酒、參與認知訓練、管理體重、治療和控制高血壓、糖尿病和膽固醇。陳鎮中亦表示,「英國一項研究亦提及,做足定期運動、均衡飲食、不吸煙和控制酒精攝取,可減認知障礙症風險達六成。」對於患者來說,由跨專科團隊評估後,作出適切治療包括藥物、營養治療、認知訓練和物理治療,可有效減慢病情發展。

雷永昌指出,長期承受壓力會提高認知障礙症風險。

雷永昌指出,長期承受壓力會提高認知障礙症風險。

入App免費拎23大商場蛇年利是封

入App免費拎23大商場蛇年利是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