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述台灣傳媒報道,新北市一位羅姓老婦,上月中旬在公眾共用的學校運動場散步時,意外被正在備戰接力賽衝刺的學生撞倒。羅婦當刻沒有外傷且意識清醒,休息片刻便返家,豈料後來在家中嘔吐暈眩,送院後始發現腦出血,經緊急開顱救治後,羅婦仍陷入重度昏迷,情況嚴重。原來撞到頭,沒有外傷都可以好大鑊!原因是長者特別容易有俗稱「慢性腦出血」的慢性硬膜下血腫,症狀未必即時呈現,最長或要4周、數月甚至數年後才出事,嚴重可致癲癇(即發羊吊)、昏迷甚至腦功能永久受損。
撞擊力度毋須大 長者撞倒頭 可致慢性腦出血
大家都有撞到頭的經驗,但對於長者來說便要特別小心,就算頭部沒有明顯外傷,也不容忽視。其實撞擊力度毋須大,簡單如坐巴士遇上突然煞車撼親頭、屋企撞到櫃門、地滑跣倒撞倒牆壁等,足以令腦硬膜出血。由於屬於頭皮下的內傷,腦硬膜慢慢滲血,造成慢性硬膜下血腫。由於情況並不明顯,故撞倒後求醫照CT電腦掃描,也未必察覺顱內有瘀血。直至瘀血積累一定程度,導致顱內壓上升,症狀才會浮現,這也解釋到為何有慢性硬膜下血腫,最長患者要數周、數月甚至數年才發病。
慢性硬膜下血腫包括甚麼徵狀?
如有慢性硬膜下血腫,患者會在撞傷後逐漸顯現徵狀,例如頭痛、頭暈、嘔吐、眼花、耳鳴、全身麻痹和四肢不協調。但長者痛感比較遲鈍,上述五官和四肢反應未必出現,所以也要注意患者有否出現思維紊亂、遲鈍、記憶力下降、溝通時詞不達意等,甚至有短暫性腦癇,家人或會誤以為是腦中風、腦退化等問題。由於傷勢隨時惡化,故此就算徵狀輕微也要特別留神。
一般來說腦創傷引起的出血,普遍在受傷後的6個小時內出現;腦腫脹等問題也會於24至48小時內出現。故此家人應根據患者年齡和身體反應,判斷有否腦出血風險,從而接受檢查。
為何長者特別易慢性腦出血?
不少長者患有心血管疾病,需要服食薄血藥,增加出血風險。另外長者會有腦部萎縮現象,令顱內增加累積瘀血的空間,徵狀不會立即出現,待瘀血在溶解過程中吸水及膨脹,引起顱內高壓,有研究指此時患者發羊吊的風險會增加40%;至於為期較久的血腫,其結締組織變性而發生鈣化,長時間壓迫腦部,造成神經功能缺失。
有慢性硬膜下血腫,如能及早發現,只需接受外科手術,於頭顱鑽開兩個小孔排走瘀血便可。惟長者服食薄血藥,凝血能力較差,或會減慢術後傷口愈合速度,令血液倒流形成新血塊,有復發風險。